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书法报社 > 导读 > 书画天地 >

绘画品评的基石——谢赫与《画品》 21期25版
2014-06-11 16:54 来源:未知 作者:蒋欧悦 陶小军

 

       谢赫,南朝齐、梁间画家,工人物,尤擅肖像画。关于他的生平,记载很少,仅在姚最的《续画品》中有一段关于他的记述,记录了其超群的肖像画能力,并且多画靓装侍女,“目想毫发,皆无遗失”,可见其写实能力很强,但“至于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致”。虽然谢赫提倡气韵生动的绘画,但似乎自己并未做到这一点。他的画作,已不见传世,唯独能从其著作《画品》中,窥见其作画的宗旨与追求。
      《画品》全书分为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在序言中,谢赫阐述了绘画的功用,并且提出了品评绘画的标准,即“六法”。正文部分共分六品,以传记的方式记录了三国至齐梁间的二十七名画家,并按优劣品第将其分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主要是为了传播经典、感化民众,为政治服务,是儒家思想的载体。这一观念一直延续到唐代,是文人画兴起之前绘画的目的所在。
  谢赫还开创性地提出了绘画所要遵循的六法:“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六法”将能否表现物体的生动神韵作为绘画最重要的品评标准,其次才是用笔、形状和色彩的相似度,以及整体布局的美观性。谢赫“六法”是对当时绘画理论的总结,对后代画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六条标准奠定了中国画的整体内涵,经过张彦远等人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中国画崇尚气韵的品评体系。
  谢赫将二十七名画家分为六品,以人物评价的方式,记录画家信息的同时,论述自己的绘画观点。他认为第一品,不仅描摹逼真,而且具有神韵骨气;第二品,气韵比第一品稍差,绘画的精细程度又超出常人;第三品,气韵骨法自然又比第二品差一些,谢赫将顾恺之列入第三品,并言其画“迹不逮意,声过其实”;第四品,绘画精谨细微,但勉强能算形似;第五品,虽形色略有差池,但气韵犹可补足;第六品,形状失真,又欠气韵风骨,因此列为末等。
  谢赫所有的分类均建立在“六法”的基础上,以能否体现“六法”作为评价一个画家优劣的准绳。气韵是为人所重的第一点,其次为形似,形色稍逊,气韵尚存,则仍不失为好画。
     《画品》开启了中国画分品第等级评论画家的先例,该书不仅记录了三国至齐梁间画家的生平梗概、绘画特色,还向后人呈现了当时人对这些画家的评价看法,为后人研究中国绘画史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从谢赫之后,出现了许多将画家分品列第的绘画理论著作,如南朝姚最的《续画品》,唐代李嗣真的《后画品》、僧彦悰的《后画录》等。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将绘画分为神、妙、能、逸四品,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将绘画分为自然、神、妙、精、谨细五等。这一系列的著作,都是建立在谢赫《画品》的基础之上,对它进行补充增加,并且不断完善其品评体系。
     《画品》开创了一种绘画评论的新典范,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其理论具有很强的片面性和时代局限性,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以至于局限了后世的书画品评框架。例如谢赫依据自己的理论,将画家分为六品,这样的分类明显带有个人主观性,未能很客观地作出评价。另外,书中提出的“六法”,将气韵排在第一位,这一评价标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却被评论家不断继承沿袭,导致中国书画审美和创作长期以来不重视对形的把握,一味追求气韵,而忽略了形似。这种趋势在宋代文人画出现以后愈演愈烈,到了明清,形成了重文人画而轻利家画的评论体系。过分看重笔墨气韵,贬低描绘过于精细的匠人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画的发展。
  虽然谢赫的《画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正面作用却不容忽视。谢赫提出了绘画“六法”的评价标准,对后世画论产生了深刻影响。《画品》中所记录的二十七名画家信息,使人们得以了解当时画家的生平及绘画风格。另外,《画品》开创了结合人物传记、品评体系的论述文体,开创了画史论著先河。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