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书法报社 > 导读 > 书画天地 >

遮蔽与重估:王羲之书法中的“《初月帖》类型”
2014-06-11 17:35 来源:未知 作者:邱才桢

《书画天地》第22期9版:遮蔽与重估:王羲之书法中的“《初月帖》类型”

■ 邱才桢
 
 
 

 

      《兰亭集序》无疑是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名作,没有之一。历代关于《兰亭集序》的摹本、拓本不知凡几,关于多种版本《兰亭集序》的鉴赏、题咏、临摹、学习构成了多层面的《兰亭集序》的接受史,《兰亭集序》的巨大影响力,也使之几乎构成了王羲之书风的唯一形象。
      王羲之书风的整体形象,应该是由王羲之所有的“作品”构成的——当然,王羲之的真迹已然不存,这里的“作品”,指的是王羲之书法的所有摹本和拓本,当代人借助丰富的印刷数码技术,可以见到几乎所有的“作品”。然而,历史上的书法家和鉴藏家们并没有这么幸运,他们只能见到局部的“王羲之”,即每一时期的书法家或鉴藏家,只能见到某一件或某几件“王羲之”。其中,《兰亭集序》的摹本或拓本,是他们经常遭遇的对象。
      在书法史或书法鉴赏史上,很长时间内,只有少数人才能见到《兰亭集序》的摹本或拓本,遑论王羲之的其它书作了。因此,《兰亭集序》几乎成了人们谈论王羲之书法的唯一标尺。如大家所知,除了以《兰亭集序》为代表的行书之外,王羲之还有以《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为代表的楷书作品,《姨母帖》为代表的行楷作品,《十七帖》《初月帖》为代表的行草书作品。书体的不同,必然导致笔法不同。因此,王羲之的书法,其实包含着多种笔法。
      王羲之的楷书笔法基本上是一种类型,以《黄庭经》为例,大多线条平直,转角圆润,有古质典雅之风,侧势起笔,手部动作在掌指之间,《乐毅论》等与此类同;而以《兰亭集序》为代表的行书,强化了起笔角度和运笔转换,强烈的衄挫导致线条较为明显的粗细变化,也可知指、掌、腕之间的微妙配合,《平安帖》《奉橘帖》乃至《圣教序》均属于这种类型;在王羲之的草书作品中,对于笔尖侧笔露锋的熟练使用逐渐让位于对笔毫中段的重视,在《远宦帖》《上虞帖》《二谢帖》等名作中,锐利俊爽的露锋相对减少,或者在一段线条中所占的长度减少,并迅速转为中段、转角较为丰满厚实的线条。《七月都下帖》《游目帖》《蜀都帖》中,对中锋和线条中段的重视更为明显。
      《初月帖》展示了王羲之书法中与《兰亭集序》几乎完全不一样的笔法路数,笔毫落纸后裹锋运行造成复杂的块面,线条饱满、厚重而又凝练,特别是转弯之处,方中寓圆,甚至具有三维的效果,有笔墨堆于绢素之感,指掌对笔毫的控制让位于腕掌对笔毫的控制,对笔毫尖部的迷恋转为对笔毫中段的强调,对单一较长露锋骨感的呈现转为复合笔锋肉感之间的转换。总之,只有在《初月帖》这一类作品中,我们才能见到最为饱满、厚实、丰富的绞转笔法,这种极为复杂的笔法,前所未有。《行穰帖》《得示帖》《丧乱帖》《频有哀祸帖》等作品的笔法与此基本类同,因此不妨称之为“《初月帖》类型”。
  从时间上来看,《兰亭集序》《远宦帖》《上虞帖》《初月帖》《孔侍中帖》等笔法不同的作品都出现在王羲之的晚年,这说明,王羲之晚年已经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笔法之间自由游弋,至于何种外在或内在的原因致此,尚需进一步研究。
      遗憾的是,这种笔法在以后的书法史中几乎难以见到。少数书法家的书作中呈现了与此类似的笔法,比如王宠,线条饱满、厚实、圆劲,尤其是转角处的外圆内方与《初月帖》类型极为神似。然而,复合笔锋造成的复杂丰富的块面,在王宠书作中已经很少见到,而且,线条中可见其腕部力量不如《初月帖》,执笔的位置也相对更高,这可能也影响了其腕部力量。八大山人书法中常见有“金刚杵”式浑厚饱满的中锋线条,但多见于他的大字作品,这样,腕指掌之法已经变为腕臂之法。与《初月帖》等相比,无论是笔法还是线条形态,都有所简化。总之,《初月帖》类型笔法在后世的影响,与《兰亭集序》相比,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初月帖》类型笔法在书法史上的影响相对之弱,原因当然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流传影响面较小。此帖在唐万岁通天二年(667年),武则天向王方庆征集王羲之墨迹时出现,王方庆将家藏自十一代祖王导至曾祖王褒等二十八人书迹共十卷献出,其中就有王羲之《初月帖》《快雪时晴帖》,武则天命人全部双钩廓填。此卷在宋代已残缺不全,通过卷后题跋可知曾为南宋岳珂、元代张雨、明代文徵明、董其昌等人经眼,在明代为无锡华中甫收藏,后入清代乾隆内府乾清宫。由此可见,目寓《初月帖》者相当有限。而属于《初月帖》笔法类型的《行穰帖》,传为米芾再临本,曾入宋徽宗宣和内府,后为董其昌友人吴廷所藏,董其昌有多处题跋,后入清宫,乾隆有题跋题诗及鉴赏印。至于《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在圣武天皇时期(唐中宗至玄宗时期)传入日本,在中国书法史上影响较小。
      《兰亭集序》及其摹本、拓本系统的广泛流传与唐太宗最初的大力推广不无关联。唐太宗的书法趣味使得《兰亭集序》对于王羲之其他笔法书风的流传具有遮蔽甚或垄断性质。历代书法家也因为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接受以《兰亭集序》为代表的局部的“王羲之”。如今,先进的印刷、数码传播技术已使我们在很多物质层面上超越前贤,因此,摒弃历史惯性,进一步发掘更为丰富的王羲之,进而化古出新,具有无限可能。
      (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