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理论 > 理论研究 >

林毓民:写字课、书法课的是是非非(3)
2012-03-06 17:30 来源:未知 作者:金日发
㈦为“写字课”、“书法课”正名:二者都是广义
中国自古讲究正名,凡事要名正言顺。家长给孩子取名字就特别慎重,幼儿时可能随便些,叫“石头”、“铁蛋”什么的,但长大上学一定要取个讲究的学名,如“永刚”、“志宏”之类。
汉字书写课程,原称“书法课”,五十年代后期改称“写字课”,如今又要改称“书法课”,两次改变名称,都各自有其背景、缘由,都不是一个人一拍脑袋就决定的事。可是,《意见》重称“书法课”为什么受到那么多人质疑、责难,甚至讥讽呢?
笔者是普通的退休教师,是个老牌的铁杆写字派(姑且把热爱写字事业者称为写字派),多年来形成了关于写字、书法二词的狭义概念,对《意见》未作任何解释说明的情况下,突然改称“书法课”也很不理解,忧心上级重视了“写字艺术的书法”,会忽视“实用书写的写字”,写字水平下滑如何能够阻止?但是,仔细想想,改称“书法课”的后果真会那么严重吗?“写字课”名称用了这么多年,写字水平为何下滑日甚?看来下滑另有复杂的原因,仅仅改个名称,既不能阻止下滑,也不至于加速下滑!
其实,“写字课”,“书法课”是一回事,两个名称也许各有利弊,正如“石头”通俗亲切,而欠文雅庄重,“志宏”文雅庄重而欠通俗亲切。称“写字”,白话易懂;称“书法”古雅斯文,尊重传统。河南梆子戏改称“豫剧”也是这个道理。
原来,“写字课”“书法课”用的都是广义。写字派人士却当作了狭义,他们可以把这“写字”“书法”这两个概念分析得清清楚楚。写字是实用,书法是艺术,二者的目的、性质、用途、特点等都不相同,泾渭分明。在大赛活动中“写字”“书法”用的是狭义,对参赛作品艺术水平的区分极严极细,艺术水平高的“书法”作品,理当评高奖;艺术含量低的“写字”作品,自然会评低奖或评不上奖。
但是,“写字”“书法”二词,用于中小学汉字书写课程的名称,则是用其广义。学生们在学习汉字书写过程中,水平参差不齐,随时有升降流动,称“写字”还是称“书法”不易说清,也无需说清。正如张文海老师所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类似的情形还有,目前使用的写字教材,其中硬笔、毛笔范字都是艺术水平较高的书法作品;《写字》杂志、“写字论坛”中发表的“书法”作品,和谈论“书法艺术”的文章,不在少数;《青少年书法报》、《书法报·硬笔书法》中发表的实用书写的“写字”作品,和谈论写字教学经验的文章更为多见。
另外,小学一二年级是启蒙阶段,小学生有效注意时间短,如课堂上教学环节单一,容易感觉枯燥,产生厌倦情绪。语文课上,识字、写字、阅读、写话等教学环节是结合进行的,因此,《意见》没有规定一二年级专门开设作文课,也没有规定开设写字课或书法课。
 
㈧给汉字书写(实用书写和书写艺术)以应有的地位:“听、说、读、写、文”与“书、音、美”
1,汉字实用书写。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我国对汉字书写的重视程度渐渐减弱。“五四”时期提出“提倡拉丁化,打倒方块字”的口号,认为汉字繁难,是封建主义的附庸物,主张废除汉字,代之以拉丁化的拼音新文字。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也提出了“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主张。1954年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开始着手改革汉字的准备工作,后由于有人著文坚决抵制,中央才于1958年将“文字改革”调整为汉字规范化工作和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与推广普通话。直到1985年1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才正式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然而,根据2011年“光明网”的问卷调查,目前竟然仍有9.85%的人认为“应该拼音化”!
在改革汉字呼声甚高的年代,在汉字生死存亡前景岌岌可危的形势下,汉字书写怎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地位?反映在语文教学中,便是重视拼音、识字教学,重视阅读、写作教学,轻视汉字书写教学。八十年代在全国推行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教学经验,就是一个典型。至今,识字教学仍然主要依靠注音,学习7周汉语拼音后,才开始识字,而对汉字的笔画、偏旁、结构等书写技能的教学、习练,得不到重视和时间的保证。在“听、说、读、写(指写作)”四大语文能力中,把汉字书写能力排除在外。写字教学的地位,不但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之下,也在识字教学、拼音教学之下。尽管郭沫若先生于1962年已对中小学生提出过把字写好的要求,陈云同志生前也有过关于小学生应重视写字的指示,但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认真贯彻落实这些指示的官员、校长和老师,实在为数不多,他们思想上还存在“汉字繁难落后”观念的影响,更由于应试教育的强力冲击,汉字书写教育很难得到重视。许多学校没有开设汉字书写课,开设了的大多也是形同虚设。因此,渐渐造成今日汉字书写“惨不忍睹”的面貌和每况愈下的“危机”。
现代最新科研成果表明,汉字是科学、易学、智能型、国际性的优秀文字。习练汉字不仅为了信息交流,而且可以开发智力,增强记忆,健脑健身,陶冶情操,具有提升文化素养、品格性情、审美能力的作用。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汉字初学阶段比较难,最难就难在初学500个基础字,认识、理解、记忆、书写都困难,“学到1000字以上,汉字所具有的许多优越性中的容易学的特点就明显表现出来”。因此,全国人大、国家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有足够的理由通过政策规定,严格要求各级学校对汉字书写教育务必给予充分重视。笔者以为,应给予汉字书写以应有的地位,至少不能低于拼音教学和识字教学,在主要的语文能力中,汉字书写能力应有一席之地,可改称“听、说、读、写、文”,让“写”改指汉字书写能力,增加一个“文”,用来指称“作文(写作)能力”。
2,汉字书写艺术。与汉字实用书写相比,汉字书写艺术的“书法”,目前的地位、处境更是尴尬可怜!“硬笔书法”虽然于1996年被中国书协正式接纳,成为书法的一个门类,然而至今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仍未设“硬笔书法”词条,而毛笔书法在古代确曾有过辉煌,地位很高,在“诗书画”中位居“画”之上,可是到了现代、当代,则大为失落,其地位已经一落千丈了。
二十世纪初,西风东渐,在西方的思想、文化、艺术的冲击影响下,中国书法艺术的地位坍塌了,这是由于西方艺术中根本没有“书法”。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方块字”的口号声中,自然不会给书法以应有的地位。虽然有蔡元培等有识之士明确肯定了书法的艺术地位和价值,但有更多的人只看到书法的实用价值,而不承认书法是艺术。郑振铎(解放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便是否认书法艺术价值的代表人物。解放后,国家就没有把书法当作一门艺术看待。至今,《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艺术”词条,包含的各类艺术只提到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9种,却没有书法的位置,而“书法”词条中,却又明明白白地称其为艺术,其处境何其尴尬可怜!新中国建国之初,美协、音协、作协等不久便宣告成立,而书协的成立拖延至32年后的1981年,真是不可思议!
毛笔书法渐渐退出实用领域,遭到冷遇、边缘化,最终淡出中小学的课堂。
书法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基石和根。书法博大精深,充满了辩证法。中国书法申遗成功表明世界对中国这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的珍视和认同,我们有责任重新认识书法艺术,认真保护、传承、宏扬它。现代的一些大学生被人们称为“有知识、没文化”,就是指缺乏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
书法教育,是传统美育的基础。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担任美育教育任务的是音乐课、美术课和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教学,却将书法晾在一边。书法与音乐、美术相比,是最能够代表中国,象征中国的艺术,古代读书人最基本的审美训练,就是从习练书法开始。因此,我们应以中国书法申遗成功为契机,恢复书法艺术应有的地位,在中小学艺术课中,书法课至少与音乐课、美术课平起平坐。
有人说,书法是艺术,是少数人的事情,平常人不必尝试。作为中国的中小学生,还是应该学习书法艺术的,“书、音、美”和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教学都是承担美育教育任务的“艺术课”,都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
学唱歌、画画,不一定就要当歌唱家、美术家;不想当诗人、小说家,也应该学习语文课本中的诗歌、小说。
对书法课也应作如是观:学书法不一定就要当书法家;不想当书法家也应该上好书法课。
 
㈨提高认识、区别阶段、互相支持、重在普及
1,“本是同根生”
我国先民为了实用,“博采众美,合而为字。”(张怀瓘《书断》)这种方块型汉字本身就具有一种建筑美。创造、书写汉字,同时也萌发了书法艺术。汉字实用书写与汉字书写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连体关系。只是后者在发展中增加了更多的艺术含量。
两者在艺术含量方面是有明显区别的,因而成为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重在实用价值,后者重在艺术价值。但在书写目的、作用方面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古代著名的书法艺术精品,大多是实用的产物。《兰亭序》便是一篇文章的草稿。许多书法精品就是日常应用的书信、便条。汉字实用书写要求“规范、端正、整洁”,要求平稳、匀称、和谐,这也是一种美,叫图案美,可以说也是有一定艺术含量的。
刘炳森先生曾说:“书法教育的初级阶段则是写字教育,这个阶段是在小学时期。”这就是通常说的“写字是书法的初期阶段,书法是写字的高级阶段。”既然今后统称“书法课”,那么,“实用书写教育”就是书法教育的初级阶段,就是古人说的“但求平正”(孙过庭《书谱》)阶段。
有些人能够书写艺术含量高的“书法”,人们尊称他们为书法家;有些人书写汉字“但求平正”,规范实用,我们姑且称他们为写字派。有的书法家高高在上,看不起写字派,称他们为“写字匠”,称其字匠气、俗气,是“馆阁体”;有的写字派对这样的书法家也不买账,称其书法作品“中看不中用”。媒体上讨论汉字书写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有不同的理念是正常的,百家争鸣,取长补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才是正理。有时却见到双方出言不逊,恶语相加,“本是同根生”嘛,何必……。
在书写教学中,有的书法家教学生言必称神采、气韵、意境、情趣,不管是毛笔字、硬笔字,不管是高级阶段、低级阶段,都要突出对“提按顿挫”、“出锋出脚”的要求;有的写字派教学生写硬笔字免谈“提按”,忌说“书法”,连王羲之的故事也不给学生讲,不敢越书法雷池一步。显然,这两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都欠妥当。初学硬笔书写,应弱化用笔的“提按”,但也应简要说明,中国汉字是有提按特点的,以后学毛笔字再作重点要求。
书写教育,应该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和不同的教学方法,既要循序渐近,由易到难,又要因材施教,承认个体差异,注意发现好苗子,组成兴趣组,个别指导培养。对担任书写教育的老师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值得花大气力认真钻研的头等大事,而不必过多地纠结于“写字课”或“书法课”的不同名称。
2,普及与提高。
任何艺术的发展、繁荣都需要普及和提高。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各阶层需要的角度讲,一般是喜爱、需要《小放牛》、“二人传”的人更多,欣赏、需要昆曲、芭蕾舞的人是少数,汉字书写也是如此,少数人钟情书法艺术,多数人只求规范实用。
中国申遗成功,面临着保护、继承、不断提高、发扬光大书法艺术,向世界展现中国文化、精神新风貌的任务,中国书法家责无旁贷,理所当然是承担这一重任的主将。可是,目前全国正陷入严重的汉字书写危机,更重要的任务是普及初级阶段的书法基础教育,首先提高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实用书写水平,迅速扭转书写水平下滑趋势,彻底拯救书写危机。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主力军应该是包括全国中小学教师在内的、人数众多的写字派。当然,书法家们的积极参与和帮助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书法史上和当代书坛,就有一些著名书法家致力于实用书写,如于右任的“标准草书”、黄若舟的“汉字快写法”、高惠敏提出的关于汉字书写的理论体系、席殊的“三S实用硬笔字”、卢中南的“实用钢笔楷书”(参见欧阳中石主编的中专教材《书法》,网图可参见)、张秀的“常用字规范字字帖”(见《书法报·硬笔书法》2010年第5期)、朱春晖的“一周练字法”,等等。
值得大书特书的是更多的当代写字派主将们,他们活跃在“人教论坛”的“写字论坛”,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敢于走前人未走过的路,有的改革教法,有的改革字体,有的改革执笔、运笔方法、有的改革习字用格、有的提出新的书写理念、有的坚持教改实验……,其中特别引人注目、令人感动敬佩的是伍云波校长和阿丁丁先生。
伍云波,小学校长,“他不是为了让几位学生获奖,给学校争光”、而是为了“使绝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字能比较端正,作业比较整洁”,在全校大胆进行“黑体字教学实验”。
阿丁丁,年过花甲的街道退休干部,刻苦钻研写字教学十余年,节假日全献给了写字事业,独创“筷子执笔法”、“三十字练字法”,自费编辑出版影像资料,帮助广大师生,深受广大网友的热情赞扬。
普及与提高,实用书写与书写艺术,是汉字书写的两条战线,书法家与写字派应该是兄弟加战友。书写艺术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将会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实用书写的队伍,从“但求平正”的初级阶段开步;普及工作做好了,实用书写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练字的社会风气,自然就会涌现出更多的书法艺术爱好者和书法家。战友同心,协同作战,不但能攻克书写危机的坚固碉堡,也一定会让弘扬书法艺术的战旗在中华大地上永远高高飘扬!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