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国志》写本残卷
出土的晋人楷书写本《三国志》写本残卷有四件。其中著名的有两件:一件是一九二四年在新疆鄯善县出土的(甲本),此卷内容起自《吴书.虞翻传》中“权于是大怒”之“怒”字,止于《张温传》中“臣自入远境”之“境”字。共八十行,计一千零九十余字,中间略有残损。另一件是一九六五年在新疆吐鲁番英沙古城一座佛塔遗址中发现的(乙本)(附图,见王靖宪《魏晋南北朝书法史》之86页)。此卷内容起自《吴书.吴主传》中“至巫山、秭归”中的“巫”字,终于“赦诸军但深沟高垒”的“垒”字,共四十行,计五百七十余字,中间亦有残损。郭沫若先生认为:“就字迹来看,乙种写本当比甲种写本较早,可能乙种是西晋抄本,甲种是东晋抄本,但相距的年代,毕竟不会太长。”
《三国志》残卷乙本,字体颇类写经体。曲笔较多,横画多作俯势,横画入笔多尖细,行笔时逐渐加粗,重按后收笔,形成两个方角,同入笔时的尖锋成为尖锐的对比。有的短画竟近三角形。竖画相反,下笔粗重,收笔变细,或成垂针。撇画不但弯曲,而且出锋。捺画入笔尖细,重按后收笔,故收笔特宽而粗,在整个字中特别突出,以致成为整卷中最有特色的笔画。整个看来,此残卷结字严谨,字形方整,由于粗重笔画较多,故比一般写经显得质拙厚重。
《三国志》残卷甲种本,书写精整,用笔沉稳有力,一丝不苟。横画顺锋起笔,是尖头,但起笔也时有顿按,如“甚、所”等字的长横、“老、也”等字的短横;横折之笔的肩部,不是一转而下,而是发力顿按,出现明显的方折;捺画横卧,作肥厚的波磔;长横、点画收笔时时见挑笔、撇笔的翻挑;竖画、撇画顿锋起笔,是方头;竖钩之笔,明确地向上方挑处。如“蜀、对”等字;此残卷结字以平结为主,平整严密,疏密匀称。一些偏旁部件和单字结构,如“月、欠、直、必”等,与成熟的楷书写法虽然尚有显著的差异,但有许多字,如“大、川、中、第”等,其结体已经进化到欹侧姿致的程度。
综观甲、乙两个残卷,可以看到二者的确存在着不同之处,这也许与书写者的个性有关。但是两本之间确实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如偏旁部件的写法、结字方式以及残存的隶式,基本一致。如果以后世的成熟楷书作参照的话,甲种本的楷化程度要胜于乙本。难怪后世考证者大都认为乙种本早于甲种本。
相关文章
- 书法悦读|书法创作需要学会因势利导、节外生枝2018-03-02
- 书法悦读|经典碑帖中的“横鳞”与“竖勒”的组合方式2018-03-02
- 从族氏徽号位置看西周成王时期金文书法布局2017-10-27
- 东风又起 时代更新——书法事业发展现状一览2017-07-11
- 王铎书法创作思想初探2017-07-03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