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西晋的砖文隶书
西晋可以说是砖文书法繁盛的时期之一。在当时的地面建筑用砖和地下墓室用砖上,皆烧制阳文铭文,内容抑或制砖年月、制砖者姓氏,抑或吉语、祝辞之类,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多为出土的墓室用砖。从陆心源所辑《千甓亭古砖图释》中考察可知,西晋砖文的书法风格上承汉魏砖文遗风而又有新的发展。其书法尚不失汉魏砖豪放浑朴的气度,并在结体和和笔法上较汉魏砖变化更为丰富。此外,西晋砖文中的别字、异体字日益增多,这也是民间俗书的一个特点,而在这一时期表现尤甚。但又因为民间书工文化不高,书法未经正规训练,而能“肆无忌惮”,随意出天趣,这是古砖文的最基本的特点。
西晋的砖文以隶书为最多,其砖文书法大多与东吴砖文的体势、风格和模式、格调相似。而且这一时期的砖文书法中鲜有令人惊异的、风格强烈的作品。西晋砖铭文书法中的隶书新风格大致有两种:其一是出现了分行多字数的小字隶书作品。如《元康三年六月二十七日砖》,分两行,有行栏,字数多达三十字,横向笔画多短促,书法笔势顺畅,加强了下行势态,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另如《元康六年太岁丙辰砖》,亦分两行格式与前者同,字数多达三十六字。书法则以横向取势为基本,与前者不同。再如《晋元康七年八月砖》,分两行,凡十六字,无行栏,书法笔势内敛,颇含有真书意味;其二主要表现在几块《建兴三年孙氏所造砖》上,这种风格的基本特点是,首先是字形横平;其次是点画瘦劲;再者是点画的起笔处常出现折笔以造成连贯势态。整体看去,在平匀中见悠扬的意趣。尤其是《八月壬戊朔日辛巳孙氏砖》,其上端文字“可久长”和下端文字“永未英(央)”隶书皆自由潇洒,笔画起笔处的折笔连贯趣味尤为强烈,“久”字的第一笔和第二笔连势为一笔,颇有行书意趣。点画以直折和圆转交互运用,并强调横画与捺画波磔的上翘形态,柔中带刚,可谓晋砖中不可多得的隶书佳作。
论西晋的章草书风
正象规范化的字体都可以泛称为“楷”一样,民间草率急救化的字体都可以泛称为“草”。但是,严格意义上的草书,则始于汉代。现在所说的“草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章草、今草等。西晋时还没有今草,当时流行的是具有一定程式化的“章草”。
关于章草之名的由来有汉章帝创始说、汉章帝爱好说、用于奏章说、由于史游《急救章》说等。其中以奏章之说较为合理。据文献记载,在西晋称并无“章草”这一名称。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东晋,是王献之对他父亲王羲之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和穷伪略之理,急草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易改体”。 大概章草这一名称从东晋开始,在当时是为了与“今草”区别而言的。
章草萌生于汉代,发展阶段的章草为“隶草”或“草隶”,这时的章草是隶书的粗率、急速、减省的书写,此正如王愔所说:“解散隶体,粗书之” ,也就是张怀瓘《书断》中所说的“存隶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连急救”。章草书产生、发展于隶书时代,堪与隶书相媲美,而独具特色。章草不仅具有象隶书那样的装饰美,波磔灵动,意趣古朴、典雅,而且章草书多使用俯仰相呼应的点和牵连的笔画,增加字形的流动活泼,这是隶书所不逮的。所以张怀瓘赞美章草书说:“史游制草,始务急救,婉若回鸾,攫如搏兽,迟回缣简,势欲飞透,敷华垂实,尺牍尤奇,并功惜日,学者为宜”。 西晋可以说是章草的完美成熟期。其标志是结构逐渐规范化,笔画已经熔铸隶书的波磔,使章草书从结构到点画更为美化。波磔的完美可以说是隶书达到成熟的标志,而章草书的发展也随隶书的演变而演变的。因为任何字体都有减省、快速的写法,这是社会的需要,这正如宋代张栻所说:“草书不必晋代有之,必自笔札以来便有之,但写得不谨,变成草书”。章草书到西晋,隶书的波磔完美地运用到草书,所以姜夔说:“章草点画波发,出于八分”。这种波磔的出现,是隶书草化的必然形式,同时也说明草书象艺术化发展,使草书更为美观。这样章草书已经发展成熟,达到完美的阶段。
西晋是章草盛行的时期,章草书家人材辈出,著名的有卫瓘、索靖、和陆机等,章草的著名作品有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和陆机的《平复帖》等。
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今山西夏县北),生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卒于晋惠帝永康八年(公元220-291年),享年71岁。卫瓘曾任尚书令,后官至司空。他草书学张芝,并参之以其父卫觊法,“更为草稿”。 他与索靖同在尚书台任职,皆享有书名。时人称“一台二妙”。《晋书》本传载:“汉末张芝善草书,论者谓: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他自己也说:“我得伯英之筋,恒(卫恒乃卫瓘之子,亦为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得其骨,靖得其肉。”唐张怀瓘列其章草于神品之中,并评其书曰:“天资特秀,若鸿鹄奋翼,飘飘乎清风之上,率情运用,不以为艰。时议谓,伯玉放手流便过索,而法则不如之。”卫瓘的书迹现仅存有《顿首州民帖》,其首刻于宋《淳化阁帖》。卫瓘的这件草书,有以下特点:横笔皆取斜势左低右高,捺笔都不作波势,而是向下作内敛的纵引,许多字的末笔向下牵引映带,如“度、入、欣、里”等字。他的作品在笔势上把章草书笔势由横向变为纵向,这是他的草稿书最为显著的特点,这一改变同时也导致了草书形态的变化。他的草稿书,在笔法、笔意、结体等方面都已经与今草接近,但尚有章草遗意。但由于其功力深厚,故能流便而不轻浮,华美而有深度。非一般善草者所能企及。
索靖,字有幼安,敦煌人,三国蜀汉后主延熙二年生,晋惠帝太安二年卒(公元239-303年),享年64岁。他是草圣张芝之姊孙,少有逸群之量,博通经史,曾撰《索子》、《晋诗》各二十卷,又作《草书状》。深受名士傅玄、张华器重。曾官尚书郎、酒泉太守,又因为做过征西司马,故人称“索征西”。索靖擅长章草,王僧虔称其:“传张芝草而形异,甚矜其书,名其字势曰‘银钩虿尾’。”《晋书.索靖传》谓“瓘笔胜靖,然有楷法远不及靖”。梁武帝评索靖的字说:“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张怀瓘在《书断》中将他的字列为神品,又说:“靖善章草及草书,出于韦诞,峻险过之。有若山行中裂,水势悬流。雪岭孤松,冰河危石,其坚劲则古今不逮。或云楷法则过于瓘,然穷兵极势,扬威耀武,观其雄勇欲陵于张,何但于卫。”宋黄庭坚说:“索征西笔短意长,诚不可及。”黄伯思说:“索将军章草下笔妙古今。”也有人认为他的书法在有些方面已经超过了草圣张芝,谓“精熟至极,索不及张;妙有余姿,张不及索。”现在所能看到题为索靖的书迹有《出师颂》、《月仪帖》和收入《淳化阁帖》的《载妖帖》、《七月帖》。
《出师颂》的文字内容为汉史孝山所撰,书写者虽异议颇多,但似乎都本于索靖。传为索靖所书的章草《出师颂》,十四行,一百九十四字,是北宋宣和年间始见于著录的书迹。这件传为索靖所书的《出师颂》影响久远,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幼安《出师颂》是退笔之尤者,结构奇伟可爱。昔人谓能书不择笔,殆非浪说耳。”清梁巘《承晋斋积闻录》云:“索靖《出师颂》横平竖直,钩点挑剔,一丝不走。吾等学书以此为圭皋,则无失矣。右军《十七帖》亦此法。”又云:“索靖《出师颂》草书沉着峭劲,古厚谨严,欧书多脱胎于此。又当拖开处拖开当收紧处仍自收紧,不令松懈。”此帖笔画浑厚,笔致活脱,姿态奇崛,与章草名迹《急救篇》颇有不同,难怪文彭说:“平生所阅晋唐法书,不下数百卷,惟孙过庭《书谱》,怀素绢本《千文》、《梦游天姥吟》,颜鲁公《刘中使帖》,更无遗恨。然枉自许可,或积习专攻,庶几万一。此帖之不可摹,不可刻,不可学,不知其从何而起,从何而止,真可谓太古法书第一也”。又说此帖“有侧笔,有扁笔,有浑厚笔,有露锋笔。一点之内有三折。如茅土阶,而气象自别;如污樽杯,而意陶于太和之内。乍观不能,愈观愈可爱,仙哉!” 由此可见,后人对传为索靖所书之《出师颂》评价均极高。
相关文章
- 书法悦读|书法创作需要学会因势利导、节外生枝2018-03-02
- 书法悦读|经典碑帖中的“横鳞”与“竖勒”的组合方式2018-03-02
- 从族氏徽号位置看西周成王时期金文书法布局2017-10-27
- 东风又起 时代更新——书法事业发展现状一览2017-07-11
- 王铎书法创作思想初探2017-07-03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