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对存世的西晋草书书迹的考察,对西晋的章草书的风格可以作以下概括。第一,西晋章草书,字字区别,即字与字之间不像今草或狂草那样上下牵连引带;第二,笔断意连,即笔画之间互相照应,不必实连。虽然在一字之中也有连笔,但不像隶书那样笔笔相断而不连;第三,注重用点,常常变画为点。点的灵活运用,化静为动,增加了流动之美;第四,每字或强调波磔,或突出分势,或延长横画偃波,或张扬上钩之态势。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由母体——隶书带来的分别向背之势、翩翩向上翻飞之意;第五,具有古拙之趣与流美之风。西晋章草既有隶书的古朴浑厚,又有今草的婉转流动,可以说是章草书的完美成熟期。
论西晋楷书书迹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古代也曾一度称之为“隶书”或“今隶”、“楷隶”。张绅《法书通释.辩体篇》说:“古无真书之称,后人谓之正书、楷书者,盖即隶书也。” “楷”本是法式的意思,张怀瓘《书断》云:“(八分)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所以八分、今草都曾经称为楷书,后世习惯将真书、正书成为楷书。为了行文方便,现在通称为楷书。
楷书的形成同时受到隶书和行书的影响,因为它产生在隶书、行书通行的时期。在隶书强调波挑的时候,民间为了书写方便,在书写隶书时往往不十分强调波挑的形式,这种比较随意的隶书书写方式是形成楷书的因素之一。当然,早期行书也可以是楷书的成因之一。
西晋是楷书的成长发展期,但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西晋楷书,都是20世纪以来发现的书迹。这些发现的晋人楷书书迹,尽管不是著名书家之手,还很难说代表当时楷书的上乘水平,而且许多并无明确的纪年,但我们可以依据这些书迹来考察西晋楷书的一般状况,了解西晋这一时期的楷书进程。
相关文章
- 书法悦读|书法创作需要学会因势利导、节外生枝2018-03-02
- 书法悦读|经典碑帖中的“横鳞”与“竖勒”的组合方式2018-03-02
- 从族氏徽号位置看西周成王时期金文书法布局2017-10-27
- 东风又起 时代更新——书法事业发展现状一览2017-07-11
- 王铎书法创作思想初探2017-07-03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