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篆刻 > 点评 >

篆刻系列评论之三 林健
2014-06-03 15:52 来源:傅德锋 作者:傅德锋

    


 

     论及当代篆刻,林健无疑是一位不可不提的人物,他的篆刻曾受乃师陈子奋的影响,但最为明显的师承,当属齐白石和吴昌硕。林健的印作善于造险,印面文字在造形处理上均有向左倾斜的明显特征,在增加画面动感的同时,也会产生使印面失去平衡的危险,但他能够采取一些特殊的补救措施,从而转危为安,化险为夷。他巧妙地把两汉金石文字用类似汉金文的篆隶相合的手法进行融通变化,字形纵横交错,笔画方圆结合,结体篆隶相参,以自己对入印文字的独特理解进行极富个性的优化组合,审美感觉上有一种古中透着新,新中含着古的奇丽矫健之感。颇为招人眼球且极耐品读。

      林健篆刻,尤具白石老人的劲健与猛厉,那种纵横往来,长驱直入的线条恣肆雄奇,甚得齐氏之精髓。为取精用宏,自成家数,他自少壮始,即广泛搜集汉金文,多方揣摩研炼,从不懈怠,打下较为厚实的汉金文基础后,他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了对吴昌硕、黄牧甫等的研究方面,经过一番打磨,他得到了吴昌硕的苍浑与大气,也得到了黄牧甫的洁净与凝炼。之后,又跨过近代诸家而上溯秦汉,竭力追寻秦汉印特有的那种古朴典雅而又奇诡多变的韵味。左右逢源,上下求索,终能脱略蹊径,自成一格,卓立印林,且从者如云。

     林健对书印曾有一段精彩的论述:“书法、篆刻以线条为生命,文字之线条与造型相辅相成,线条形迹与作品风格息息相关。线条精善美,令人有入木三分之感,此非三年五载所能修成,故有一下笔便见功夫之说。倘若只图形式折改翻新,或可惊诸凡夫,一时风行,却因才力不逮,易被他人套用,欲求久远流传,谈何容易?故创新者旨在创线条之新,苟能于寻常一画之中,别具筋骨风神,即可终身受用不尽矣。”我们读他这段话的同时品赏其印作,谓为信然。

     当代印人,在文字方面取法较广,这完全得益于诸多文物的大量出土,举凡甲骨、钟鼎、石鼓、泉币、昭版、权量、古陶、砖瓦、墓志碑刻等均有效纳入了当代印人的视野。而完白山人邓石如作为取法汉篆的先行者,主张“书以印入,印从书出”,这无疑对后来者如吴昌硕、齐白石影响甚大,吴、齐二位在篆书与篆刻两方面均自出机杼,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且在书与刻的内在联系上能够互为表里,高度统一。

     而林健所尤为着力的便是“印从篆出”。他的字形的起伏开合、线条的互相穿插以及俯仰曲直、粗细、疏密等等的处理极富创见,他一方面讲求字法的源渊来由,一方面又善于安排变化,在示人以新鲜奇丽的同时,不乏古雅之意的流露。既重传统功力,又富丰富想像,殊为难得。

     很多印家治印,在朱、白文的风格统一问题上,往往令人颇费踌躇,但林健在这一问题上却是个例外,他的朱白印风格一致,线条的质感亦不相上下,我们只要看看他的朱文印“与天地相翼”、“行云居”、“淳风”、“游于艺”、“惟精惟一”、“天风海涛”和白文印“与天地相翼”、“心无墨碍”、“长风荡海”、“花开见佛”等即会明显感觉到这一点,其之所以能此,乃源于他对入印文字准确的把握能力与刀法的协调配合使用。

     观林健印作有一种诸葛军师进入铁申森严戈戟林立的吴营之中,虽身处危难,却能履险如夷,谈笑风生,刚柔适度,进退有据,全赖机敏与睿智。其中学养、见识、胆魄三者不可缺一。

      当然,即使智慧如孔明,亦有算不到处。林健作品笔画的繁复排叠和一些夸张的手法虽有助于造势,但却流露出笔墨韵味的不足,而刀法的单一,就使得他的作品线条不无僵化直白之嫌,某些作品动态有余而含蕴称欠,这对林健而言,显然是优点太过便成了缺点,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