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十年尘踪辗转,一直难以割舍的爱好,除去读书之外,实在要算是砚边的几行笔墨。
社会真是进步了,现在的孩子童蒙未开,就被望子成龙成凤的家长重重“包装”起来,赶场子般学书画、拳术、音乐、舞蹈,直至奥数、外语等,可怜天下父母心!真恨不得把自家孩子打造成百科全书式人物,日后呼风唤雨、名满天下、光耀门庭,其心可感,其情可悯,其行却未必可取。“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时节物规律不可逆转,人的一生各个阶段亦当如是,《圣经》云“播种有时,收获也有时”。儿童的天性理应自如舒展,缺少无邪快乐、纯真向往、瑰丽梦想的童年,无疑是苍白的人生。而生命之河失却清澈的源头,疏远湿润的柔软,这样的人生,非但枯燥,而且危险。
我出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乡村,那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中国人都在为衣食忙碌,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能够把书念到初中就该庆幸了,再学书法什么的,简直是闻所未闻的天方夜谭!放学归来,放牛赶鹅、烧火做饭、捡柴禾、掏猪粪,无数的家务等着,还有哪门子心思去打理什么提按顿挫啊?
童年毕竟是生命画卷中最初的金色年华,尽管日子过得普遍吃力,到我这辈人成长时,在父母的辛勤操持下,已经能够勉强维持温饱。“年少的情怀总如诗”,初始的生命体验与世间万物是那么的亲密无间。据说古希腊是人类的童年,也许指的就是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生吧!说实话,我不大懊丧自己的童年没有宣纸、毛笔,没有调色盘、手风琴,没有史努比、奥特曼,却十分庆幸拥有蓝天、大地、田野、溪流、稻谷、泥巴,还有现在难得一见的小蝌蚪、跳跳鱼、红蜻蜓。
“日日是好日”,饱含泥土芬芳的纯真童年,冥冥之中仿佛有某种默契,让我日后对书本,对笔墨,对醇香幽长的古典情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地魂牵梦萦。有人说,艺术眷恋人生,哲学思考人生,宗教超脱人生,然世间种种学问,臻达最高境界则义理相通,艺术眷恋人生,又何尝不是对人生进行思索与超拔?回眸一路走来的履迹,在不识愁滋味的懵懂年少,艺术就在父亲田间地头挥锄的热汗、母亲灶台上热气腾腾的米饭、哥姐们舍不得吃的一块糖果、邻家伙伴掰递过来的半团锅巴、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之中;在门前的淙淙流水、柔柔细沙,在戏水的乳鸭、撒欢的家狗之中;在庭中的皓月、西天的彩霞,在墙角的青苔、门前的碧野之中;在宽大的牛背上、蓬勃的蛙声间……所有形体、线条、色彩、节奏、韵律,都在大自然四季流转中生机勃勃地呈现出来!这一切,带给刚刚苏醒过来的幼小心灵对美的朦胧直觉和最初向往,注定了他日后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和深情书写。
怀揣着童年纯净的快乐出发,穿风沐雨,泪笑歌吟,转眼间就步入不惑之年。不必复述罗素“三种纯然的情感强烈占据内心”的经典名句,回首红尘,几十年来我欢喜无限、牵恋不已的还是案前的一方砚、枕畔的半榻书。“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浮云舒卷的凡俗日子,我常常自个儿躲进小楼,一书在手,如对至尊,纸页挲摩,神游万古,日子也因此变得安足而厚滋;而西窗桌面上几本古帖,伴着一管柔毫的起伏顿挫追寻先贤的悠悠文心,灵魂在濡墨使转间泊入永恒的精神家园……
相关文章
- 格高莫过于八大山人2017-08-10
- 《汤文选谈艺录》选摘2017-08-08
- 2亿元兮甲盘的文字考2017-07-31
- 言论 | 传统文化断层导致美变异2017-07-26
- 书法无“韵”,只能落俗2017-07-21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