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理论 > 论文 >

关于书体、书风的“巧合”现象
2014-06-09 10:47 来源:未知 作者:祁小春

    书体因时而异、书风因人不同,这是常识,在学术研究上作此界定尤其必要。我们在讨论书法史中的各种现象时,往往习惯于借助这一界定来概括或描述各时代的书体风格。比如殷周甲骨金文、秦篆、汉隶、北碑、唐楷等等,早已成为人们普遍所接受的概念。但也要承认,在求证问题分析现象时,这一界定只适合于顺时而不可逆推。比如,我们可以断定秦汉人肯定不能写出唐楷,但却不能说清人写不出篆隶,换言之,古人不能超前,但后人却可以怀古,而后者的怀古往往会造成书体上的“巧合”现象。王国维曾举清人之例论之云∶“甘陵相碑当在汉末矣,隶法健拔恣肆,已开北碑风气,不似黄初诸碑尚有东京承平气象也。前人研精书法,精诚所至,乃与古人不谋而合。如完白山人篆书一生学汉碑额,所得乃与新出之汉太仆残碑同;吴让之、赵悲庵以北朝楷法入隶、所得乃与此碑同。邓、吴、赵均未见此二碑,而千载吻合如此,所谓鬼神通之者非耶?”(《观堂集林•跋甘陵相碑》)“不谋而合”就是书体上的“巧合”。


    至于书风上的“巧合”,书法史上也不少见。现举一例。这件书作《灵致别称偈》若仅观其书风,谁见了大约都会误认为是清中期碑学盛行以来的学魏碑之作(习碑大家弘一、梁任公书尤与之近)。如“花”、“鸟”、“不”方折之笔,碑味极浓,真可谓“刀痕”累累、“石迹”斑斑。再看“概”、“入”用笔,简直就是标准的魏体书法。然而此书作者,却是元代东游日本的高僧清拙正澄(1274-1339)。


    谈到书体书风的“巧合”现象,自然让我想起了《兰亭序》真伪的辩论。关于《兰亭序》中有无晋人笔意(即书体书风)问题一直是讨论的主流。然而书风书体毕竟是个相对的概念,其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以相对之概念(书体书风)证明具体之事实(书迹真伪),这种论证方式本身就存在缺陷。宜乎当年宗白华先生感慨∶“这很可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