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徽:学书随感
2013-11-11 14:55 来源:未知 作者:书法艺术网
书法是造型艺术,要取得丰富的视觉效果,既要有制造多种矛盾的手段,如长短、大小、粗细、连断、欹正、直曲、疏密、肥瘦、开合、方圆、浓淡等,又能使其协调统一,方为善书。
我于书法一向遵循“三日临帖、两日创作”的原则,不论在临帖的任何阶段。不临帖则创作如无源之水,只临帖则不能培养独立思考与创造的能力。
临帖要先临透一种,抓住其本质特点,不能贪多。就像打井,只打一口,打上三米,就能出水。反之,连打三口,都打到两米即停,都不出水,便是无用功。
学书能从篆籀入手,则能受益良多。除去篆书创作而言,行草隶书亦能受用。篆籀功底用于隶、草,能增加生机,浑厚深稳。所谓“篆籀之气”是也。
我写铁线篆以长锋羊毫站立悬肘书之。初练之时,蘸清水微墨而书,氤氲大难见质感;继以浓墨微水书之,墨稠笔尖难动。时间既久,再以墨兑水正常书之,则能轻松自然。
我于书法,篆隶帖临摹不下十种。然隶书最喜《西峡颂》,大篆则喜《散氏盘》。此二帖与我精神相通。二帖均能宽博拙重,古厚朴茂,于一派天机中呈现出博大气象。
我涉猎秦篆已十六年,略有所悟。秦篆尚理尚法,略失高古之气。然秦篆在理性和秩序的基础上,竟能雄厚,这是从汉到明任何小篆书家所不能及的。
我草书从《十七帖》入手,多年不辍,颇有受益。此帖笔笔中锋,交代明白,易入手。又能潇洒纵逸,雍容典雅,深具和谐之美。我临习之,在把握原帖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力图写出明显的视觉效果。
在书法作品中,要讲墨色变化。这个变化应是“渐变”,而非“突变”。“突变”易造成通篇混乱、不稳定的格局。胸中要先有此观念,方能淋漓酣畅。
一幅书法作品不但要讲究笔墨功夫,而且要使正文、落款与印章风格和谐统一。一方细腻的圆朱文印,刻得再好,用于粗犷的魏碑作品中,也会贻笑大方。
印章讲究计白当黑,书法亦然。于行草尤甚。通篇由线生成之“面”,大则通篇突出,反之散弱无神。
当代书法与魏晋之区别,魏晋讲韵,以手札小品示人,属书斋文化;当前书法则追求形式至上,粘贴拼接,看似面目丰富,然多失于表面化,突出气势和篇幅,讲究展厅效应。
学书有如登山之难。书法是抽象的线条艺术,技法已经不易,更重要的还是学识、修养、眼界、阅历等综合素养。真正打动人的作品应该是有着鲜明个性、打上传统烙印并从心灵深处生发出来的墨韵心声。所谓“天人合一”,余当以毕生精力追求之。
贾徽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章
- 第八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获奖书家徐右冰2017-06-05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2015-03-11
- 黄文泉书法作品2015-03-12
- 意趣横生 洒脱自然2015-03-12
- 把字写活了2015-03-12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