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和调试古代经典书风
----何勇书法断想
齐玉新
其实,成为一个书法家不难,大凡无外乎三个因素----方法、功夫、见识。
何勇,宜兴人。自幼习书,首先这就具有了扎实的基本功。然而,自幼习书者众,有此条件尚不够;何勇从师储云,先生乃当代书坛高人,自然其得授真传,方法正确、不坠歧途。其三,何勇由宋代米、苏为门径,后旁涉魏晋及诸家,这是眼力、见识使然。有此三条件,方能成就一个书法家,缺一不可。
观何勇的书法,感觉内心痛快淋漓,颇有一种飞扬欲动的情绪。他的行草书写的流畅,真力饱满,这是年轻人所具有的气势;作品里面充溢着昂扬奔放的精神,这也是技术娴熟的结果。没有良好的基本功、没有扎实的用笔、结字功夫,是很难在情绪飞扬的书写过程中做到拿捏精准的。所以,当代书法家最需要的是有一个漫长的技术锤炼过程,也只有过了技术这一关,才能够做到信笔挥洒的情境,才能够用技术流露精神气质。
看得出来,目前何勇的书法创作,在不断的溶解着魏晋尤其是二王书风。在魏晋闲散、飘逸的基调上,做着探索与实验。这一点,我们在其不同风格的行草书中能够发现其踪迹----诸如把对米芾、苏轼以及颜鲁公的一些风格元素与二王书风的溶解与融合,因而他的作品中,奔放、奇肆、雄厚、圆融的味道很浓。面对他的一件件行草书作品,不会因为风格和审美情趣的雷同而产生视觉的疲劳。
当代人学二王,很容易落入形式的套路而难以自拔,比如刻板的重现线条的形状和结字的造型特征,最后出现千人一面的集字创作。孰不知,魏晋乃至二王书法,本来崇尚的就是自然无法。所谓魏晋用笔技术,今天看来,不过就是手势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因此,当我们面对二王书法的时候,是很难用一种准确地特征来进行描述他们的书法风格的,我们能够感受到的只是一种无形的“气韵”或者“精神”。我一直以为,二王本来是没有风格的,只有格调。因此,二王书风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也正是因为这种超强的可塑性,才有了书法史上一系列二王书风的迥异,比如颜真卿的雄厚、米南宫的依侧、苏东坡的雄逸、董其昌的淡雅、赵孟頫的宁静。。。
我想,作为一个书法家,面对二王或者古代经典书法的时候,我们不仅仅要看到外在形式,还要看到其内在的精神与气韵这些无形的东西。何勇,无疑就是在二王的基础上,做着溶解和调试。每个书法家都在对古代经典进行着溶解和调试,至于如何做得更加合理,这很有点做香水、酿酒和做厨师的意味,同样的东西,就看谁做的味道好了。
书法,既要追求古意,又要出己意。至于哪一个多一些、哪一个少一些、如何搭配,火候全凭自己把握。在目前状态下,很显然何勇做得很成功。他的成功,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决不是偶然。所以,当他在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获得全国奖的时候,也就意味着他的创作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还是那句话,书法是一辈子的事情,这一生要攀登无数个高峰,所以何勇面前依然坎坷重重。
如何继续溶解和调试书法,或许何勇内心很清楚。
2011年10月17日凌晨
相关文章
- 第八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获奖书家徐右冰2017-06-05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2015-03-11
- 黄文泉书法作品2015-03-12
- 意趣横生 洒脱自然2015-03-12
- 把字写活了2015-03-12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