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酣足 意味淳厚----赵明篆刻
作者:谷松章
“赵明的古玺在中国也可以算是一等的,朴拙、凝重、旧气氤氲。赵明的线条感非常好,丰富凝炼,不轻滑但又不滞重。”这是著名篆刻家徐正廉先生对赵明的赞誉。我曾与赵明兄共同受业于徐正廉先生门下,深知徐先生师训之严,对弟子有如此评介,可见对赵明古玺创作的推崇。
的确,赵明是以古玺创作名世的,在我的印象中极少见过他刻汉印式的作品。赵明赞同石开先生刻印尽早定型的理论并努力实践之,深研古玺、古印陶二十年,成果丰硕。拿他自己的话说,在一个风格窠臼里尽量做大、做深、做厚。赵明的古玺创作不同于其他任何人,有他自己独立的品格,这与他的研究、审美、取法等是分不开的。古玺中虽不乏发自天籁的荒率之作,但相当多的作品称得上精金美玉,对后世的取法方向有着巨大的影响。赵明不随时俗,把取法的重点放在常人不甚留意的战国印陶上。战国印陶属民间书法范畴,荒率质朴,加之制作流传过程中形成的偶然效果,变幻百出、气象万千。赵明取其高古朴茂、奇肆生动,兼与古玺融合,努力打破古玺创作的程式化,与当代印坛的古玺创作拉开了距离。只这一点,可以说赵明已经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当然是作品的高质量。赵明对研究创作的态度十分认真严肃。他收集资料不遗余力,一本厚厚的书哪怕只有一个图例有参考价值他也会倾囊购下,对自己的作品,他更是精益求精,我不止一次看到他对同一方印反复刻磨的记录。在长期的钻研实践中他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以线条为例,他用刀不拘成法,单双冲切并用,线条既有古玺古印陶的高古厚重,又透出舞刀破石的爽健生辣,“道在瓦壁”而不粘不烂。像“金相玉质”一类作品,每一根线条都堪细品,达到这种线条质量者在当今印坛并不多见。
赵明的古玺印创作,大气厚重、韵度高远,荒率稚拙中见机敏,郁勃苍劲中见精到,形成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并获得了印坛的高度评介。他的作品多次入选专业大展并于中青展获奖,他还将研习古玺、印陶的心得与经验整理成文,有多篇发表、获奖,他的专著《古玺。秦印创作解作解读》由河南美术出版社推出,在专业圈内反响良好。赵明在古玺印的研究与创作方面取得了全面的、令印坛瞩目的成就。
赵明作为当今印坛古玺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古玺创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有幸先睹为快,拜读了他《古玺、秦印创作解读》中的一些篇目,深为他敏锐的艺术感觉与独到的见解所折服,受益匪浅。尤为可嘉的是,赵明并未把这些经验秘不示人,他举办“赵明古玺印创作函授班”,与有志于古玺创作的印友相互切磋,共同探求。他此举必然赢得大家的欢迎,为推动当今印坛的古玺印创作做出贡献!

相关文章
-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二十 许雄志2014-08-15
-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九 张弓者2014-08-13
-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八 葛冰华2014-08-08
-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七 陈国斌2014-08-05
-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六 鞠稚儒2014-07-31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