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朗静逸,独立不迁——傅舟印艺说略
作者:李刚田
1979年9月,傅舟先生以“知青”的农民身份考入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中文系,修汉语言文学。1980年始,师事著名书法篆刻家徐无闻教授,学习书法篆刻艺术。1983年6月傅舟大学毕业分配到宜宾工作,既因致力教学,又以消息闭塞,搁置篆刻3年;1986年返渝,遂“重操旧业”,旋即“出道”;其篆刻作品参加了“西泠印社首届全国篆刻评展”和“全国首届篆刻艺术展(1988年)”。无闻先生于1993年6月仙逝。在1986年后的20余年中,傅舟研习篆刻艺术,孜孜不倦。夏练三伏,冬治数九;焚膏继晷,兀兀恒年。对率真、放逸、烂漫的上古古玺,平和精雅的汉印,恣肆劲健的将军章,圆润婉媚的元朱文,摇曳多姿的明清流派印,平正中寓奇崛的黟山范式,或专题式地,或有所侧重地研习、借鉴,不薄古人爱今人,既承徐门“家风本色”,又转移多师;入古出新,咳唾芳华。其作品或浑融、圆润、明洁,或清峻、挺拔、健逸;或大开大阖,弥漫浑厚,或精雕细刻,血气相连;整体上既富于形式韵律,又营造出静逸境界。从而形成其精淳而灵动,清润而劲健、恣肆以静逸的个人风格。颇不同于走精工一路的其他印人印作,傅舟更追求一种精淳之中具灵动,清润之中有劲健,恣肆之中寓雅逸的意旨,因而使其成为当今重庆中青年的代表印人,并跻身于全国名家之列。
傅舟这种风格是在古玺、汉印、元朱文的融通之中形成的。傅舟把古玺、汉印、元朱文三者非常和谐地统一于创作之中,使古玺的体势、虚实,汉印的章法布列与元朱文的线质神韵共生互补,凸显其中清、静、逸的审美特性,故能臻至静逸之境.西泠金鉴才先生曾评傅舟的印作云:其“点画圆润明洁,大有汉玉印韵致,故标格清高,无一点尘垢”,给人的美感“如皓月当空,明湖泊舟,停桂楫,坐春风,品清茗,咏香草,能造此至静之境,诚非易事”。验之于傅舟的优秀之作,确乎如此。
傅舟为中文科班出身,在书法篆刻以外勤修中国画艺术,宗法海派,于其雅俗共赏的基质之上,更诉求逸笔萧散的文人画旨趣;同时,他还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进修美学之后,不懈于文艺理论及学术研究,发表了不少学术论文,出版有学术专著。这些形成了傅舟上好的综合文化修养,故而其篆刻创作表现出一种深厚涵詠和审美效果上的艺术张力,也是其生命价值观念、审美价值观念、艺术自觉意识的实践和外化,故能从其作品中感受到篆刻艺术的本体性、学术性、文人性兼具的显明特色。
傅舟不属于那种天资聪颖敏捷的一类,为人处事低调、严谨、笃厚;大抵以其生性忠厚,谨守徐门家风,素为高校教师,又身兼管理职责之故,素以严谨自律,故其篆刻作品精淳、典雅、工稳。傅舟之待人接物,又有通达随和,纵意潇洒,重然诺,富于才情的一面。这大抵缘于其生性开朗,勤学苦修,阅历经验较同龄人为丰富,才气多发于积累,更为性情中人之故。所以其印艺入古不泥,守门不拘,自觉自为,更兼潇洒恣肆之逸旨。故而形成其精淳,清朗、静逸的个性特色,达到人艺合一之佳境。
傅舟既不把自己的篆刻艺术束之高阁,使之“不食人间烟火”,但也不追赶浪潮,不求时髦,面对瞬间倏忽的时风变化,容与淡定,执着于自己认定的审美指向,显示出艺术家独立不迁的本色品格.
作为篆刻艺术家,傅舟正年富力强,自可在已有的层境之上,于未来的时空中腾挪,旋升。
相关文章
-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二十 许雄志2014-08-15
-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九 张弓者2014-08-13
-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八 葛冰华2014-08-08
-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七 陈国斌2014-08-05
- 当代篆刻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六 鞠稚儒2014-07-31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