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书法报社 > 导读 > 书画教育 >

梅花有缘 超山有幸 吴昌硕先生与超山梅花
2016-12-11 14:40 来源:未知 作者:书法艺术网

 

梅花有缘 超山有幸 ——吴昌硕先生与超山梅花

□沈 昆

 


 
 

       要说国人爱梅赏梅的情结和历史,大概可以到我们杭州城东北郊的塘栖超山来寻。这处赏梅胜地,一千年前的南宋临安(杭州)知府赵清献时,已经“罗绮一山遍,花棚夹归道”了,南宋文人何熹之看见的是“玉梅交径”……千百年来,无数黎民百姓和达官贵人、社会名流来这里探梅赏梅,烧香拜佛,山前山后十里梅花香雪海,山上山下寺庙道观香火四季兴旺。
  名人爱名花,名山引名人。在大家还有记忆的近代赏梅人中,有王国维、俞樾、康有为、郁达夫、林风眠、梅兰芳、张大千……他们大都在超山留下墨宝与文字。爱梅画梅的何香凝女士随儿子廖承志来时,这位高龄的革命老太太是大家用轮椅抬上山坡的。不过,要说对梅花对超山最欢喜最痴心的,还要数杭州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老先生。
大师爱梅
  这世上爱梅的人千千万万,论钟爱程度,都难与吴昌硕先生比肩。即便已经在家乡安吉鄣吴修筑了双穴的寿坑,夫人施氏也已葬在那里,他仍另选超山托付“终身”——百年后让子孙将自己葬在这片梅林之中。
  也许深知“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小生活困顿坎坷的昌硕先生特别欣赏梅的高洁精神,年轻时就在安吉寓所后小园种过30多株梅树,后来去过许多地方赏梅,尤爱超山梅花,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梅是他平生画得最多的题材。我们还读过他写的一首题画诗:“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
  1923年春,家居上海的先生正在杭州孤山西泠印社开会,听说这几天塘栖超山的梅花正盛,老人立即来了兴致,要率家人前来。其实,先生年已80,腿脚有疾。为此,好友丁辅之特地送来一柄紫檀木手杖,让他爬山便当点。
  这时候的超山,正显“十里梅海”,山麓四周近近远远皆是大堆大堆,好像飘浮着的白雪,重重叠叠、浮浮沉沉,交错的枝头万千花朵紧紧依傍簇拥,微风吹过,涌起阵阵层层细浪,香味沁人。北麓报慈寺香海楼前有老梅树十株,皆苔蟠苍劲,尤其那株宋梅,看上去更是虬枝古干,满身鱼鳞。宋梅中心早已枯空,分开一支,横卧在侧,用石支撑,如半月形,枝头仍然年年开花,是画家们最喜爱的那类品相。更奇的是,一般梅花多为五瓣,但此树还是少有的六瓣名种。
  报慈寺住持正法禅师早年行伍出身,当过营长,还有人说他做过北洋军阀张勋的侍卫长,身手不凡,见过世面,也善交际,结识不少社会上的名流,与塘栖镇上的一班士绅过从甚密。这日,他见大师携家人前来,喜出望外,殷勤地在宋梅旁布设桌椅,让贵客歇脚、品茗、赏梅。这株老梅可是吴昌硕先生的最爱,看上看下,看前看后,真是百观不厌,从心底喜欢,而且看得心手发痒。禅师乘便在香海楼铺好纸笔,请先生挥毫。先生即画其神韵,作《宋梅图》。
  禅师又告知,大师好友吴兴书画家周梦坡等前几天刚来此赏梅,决定在这里建一座宋梅亭,并请其作画作联。先生当即为亭撰书一联:“鸣鹤忽来耕,正香雪留春,玉妃舞夜;潜龙何处去,有萝猿挂月,石虎唬秋。”以行书写成,取法高古,凝练遒劲,貌拙气酣,语句古艳深沉,均与超山胜景传说相关。一旁儿子东迈也用石鼓体书一联:“胜景压皋亭,有人如白石化虹,吹彻几番横笛;溪根遗宗室,此地与孤山放鹤,同留千古幽香。”
  到这年12月,宋梅亭落成,吴昌硕先生所作《宋梅图》被勒石立于亭边。上述二联及周梦坡、马一浮、姚景瀛等所作共七联,刻上亭柱。“文革”初,造反的“破四旧”破到这里,嫌用凿子凿太麻烦,用石灰涂了。“文革”后,林场书记兰六毛让职工除掉石灰,这些宝贵的文物总算留存至今。

爱梅爱狗肉
  因为超山梅花,因为儿子曾在塘栖厘税局(对运河上运输船收税的机构)当局长,吴昌硕先生生前几次来过这里,与镇上乡绅文人多有交往,留下许多书画作品,也留下不少传说和故事。下面是其中一则:
  民初,镇上士绅劳少麟有一定学问,善交际,人颇能干。劳家是塘栖旺族,与德清俞曲园俞家和杭州横河桥祖上多出高官的许家是表亲。凭这层关系,劳被引荐去了北平,受国务总理孙宝琦青睐,担任了国务院佥事。几年后,劳告老还乡。
  这则传说,说的是劳绅士从京城回塘栖后,得知镇上同为旺族的汪家、姚家,以及吴家、陆家等与金石书画家吴昌硕先生多有往来,且有不少大师的书画墨宝,都视作珍品,以为荣耀,惹得劳绅士心里发痒。
  劳托人向吴求字求画,大师一听劳的官场头衔,偏偏托辞不给,急得他四处探听先生的脾气嗜好,动起脑筋。
  这一年冬末,雪后初晴,吴昌硕先生又像往年一样,到超山踏雪寻梅。行至超山脚下,见路旁梅林之中有一新搭的草舍,颇为雅致,而且,寒风中除了飘来浓郁的花香外,还别有一股诱人的香味,便不觉停了脚步。这时,只见草舍里踱出一位老者,与吴点头通姓后,随即邀他入内小坐。先生见他举止有礼,谈吐不俗,便进去闲谈。不一会儿,那老者说是正巧备有野味,不妨喝上一杯。结果端上来的虽不是什么野味,却是先生最爱吃的狗肉。于是乎,两人边饮边吃边谈,很是投机。
  一会儿,那老者趁着酒意说:“久仰画师大名,今日巧遇,实乃鄙人今生之大幸!不知先生肯作几幅画赠予在下?”先生吃了,喝了,兴致正浓,面对窗外的雪后梅景,画意顿起,当即道好,童儿随即备妥笔墨纸砚。大师趁着酒兴,格外用劲,接连画了好几幅画,还写了好些条幅,直至兴尽方罢。
  过了两年,塘栖镇上的首富劳家为劳绅士做寿,前来祝贺的亲友们突然发现厅堂上挂出不少吴大师的字画佳作。大家都还记得当年他曾求画不得的事,均为之纳闷,纷纷议论这许多东西是打哪儿来的。正巧,那天吴大师也在塘栖,被朋友硬邀来劳家喝酒热闹。看见墙上挂着这许多自己的作品,也不觉为之一呆,直至见着出迎的那位“茅屋主人”,方知此乃其颇费心机的狗肉之计…… (待续)

  (本文作者蒋豫生,笔名沈昆,为浙江省交通文联文学协会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摘自荣宝斋出版社《西泠印社·纪念沙孟海先生诞辰110周年庚寅春季雅集专辑》
瓶花落砚香归字 院竹敲窗韵入诗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