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书法报社 > 导读 > 书画教育 >

技、文、品当兼修 关于书法学习的几点思考 11期第4版
2014-06-11 14:33 来源:未知 作者:陆 峰

 

技、文、品当兼修——关于书法学习的几点思考

□陆 峰 江苏泰兴市美术馆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致很多人殚精竭虑,穷尽一生去苦苦追寻书法的至高境界。然而,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人们缺乏足够的耐心去进行跨时空的文化涵育与学术修炼,对于书法的学习,过分地强调它的“技”而忽视其“文”与“品”,只有书法教学而无书法教育。在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学书者往往浮躁和功利。此种种现象引发了我对书法学习的一些思考。

      一、书者之“技”

      技法,作为学好书法这门艺术的“基本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倘若因书法须强调具体的表现方式,故仅仅关注书法技巧的“内功”修炼,而偏废了书法本体之外的“外功”素养,就会走向舍本逐末的不归路。 
       美术史论家陈传席教授在《书法不是一种专业》的文章中谈到:“当然技巧也必须有,但书法的技巧没有什么太复杂的名堂,如果不是故弄玄虚的话,所有的技巧,半天就可讲完。不练技巧的人,不可能成为书法家,一生只练技巧的人,肯定不能成为书法家。”我们也能从宋代苏东坡“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的观点中看出,评价书法艺术的标准逐渐已经与笔墨形式本身疏离,纯粹的技术修炼已经不再受到赞赏。
  作为一名学书者,如果只顾“写字”而腹中空空,那只不过是个优秀的写字匠,永远不可能成为书法大师!如果学书者为了成为书法大家,不惜一切地专注于书法技法的浅表性训练,那下场实在可悲!当然,我们并没有贬低技术性创造的价值,旨在提醒那些只顾埋头苦干的技法型修炼者,技法虽是基础,但是如果只以技法“讨生活”,你将永远徘徊在书法艺术的殿堂之外。
 

  二、书者之“文”


      书者之“文”,实为书者之文化修养、积淀以及人文精神之综合。在物质诱惑下,鲜有人能够静下心来,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千锤百炼。“书法如果失去文化的支撑,就会变成粗浅俗滥的本能书写,就会变成所谓的表层技法,甚至更可悲的是变成一种盈利的工具——稻粱谋”。陈传席教授也谈到:“书法虽是小道,但要写出特色、写出气势、写出情趣来,非有渊博的知识、非凡的精神气质……不能成功。”书法研究者易新生曾撰文对当前书法界的十大流弊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引起了书坛的关注。易新生认为:“当前书坛流弊之一是文化缺失。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是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的。书法艺术也是一样,必须靠思想、靠文化、靠才情作支撑。”书坛某些人甚至不把心思花在书法创作上,而是像炒作演艺明星一样来炒作自己,把功夫做在书法创作之外,如频繁策划展览,制造轰动效应;刻意包装,展示另类新姿;操作拍卖,进行人为的新闻造势等等,不一而足。
      纵览中国书法史,几乎“没有专业书法家”。书法只是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王羲之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擅诗文。晚年在父母墓前起誓绝不为官,但并不是为了专心于书法,而是与道士许迈修道炼丹,游历山水。颜真卿任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杨凝式任少傅、少师、太子太保、左仆射(宰相)。苏东坡是礼部尚书,更是大文学家,书法乃其“余事”也。毛泽东首先是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然后才是书法家。近代以书法著称于世的沈曾植、康有为、李瑞清、谭延闿、于右任、谢无量等实际上都不是以书法立身的,他们是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文学家、诗人、学者等等。
      被书法界称之为“金陵四家”之一的胡小石,是前国立中央大学的教授,在四家中是唯一具有教授头衔的人,支撑其书法声名的是其立身之本的大学问。“当代草圣”林散之,师从黄宾虹先生学习绘画,工诗词,一生留下了四十多卷诗词,自称为诗人,从来没说自己是书法家。再者,如已故的以道德文章为人们称道的徐无闻教授,一生奉行读书、教书、著书的“三书主义”,其书法的声名亦是以丰富的著述、精邃的古文字考辨以及深厚的诗词创作功力为支撑的。
      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长期从事文史教学与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启功先生,自幼爱好书法、绘画和古典诗词,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对古代书画和碑帖精于鉴定,曾受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委托,主持对各大博物馆的国家级书画珍品进行全面鉴定和甄别。出版有:《古代字体论稿》、《诗文声律论稿》、《启功丛稿》、《启功韵语》、《论书绝句》、《启功书画留影册》等。启功先生是诗人、学者,以研究文学文物为业,他也认为自己不是书法家,书法也只是他的“余事”。
      “腹有诗书气自华”。试问你能否算个文化人?学书者如若不能进入文化人的行列,那你的作品又有几分价值?你又如何挥洒自己的灵性人生?书者,如也,如其人,即现在人们常说的“自我表现”。有了才识,才能有所表现;有了气质,书法才能表现出神采;有了才情,有了情趣,有了文化以及超乎常人的思想境界,书法作品才能“如之”!


      三、书者之“品”


      书者之“品”,不仅为书法作品之品,更为重要的是学书者之人品。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着一批已经或即将为历史公认的大师级的人物,他们是书法界的巨子,雄踞书坛“金字塔”的顶端,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为世人所景仰。
      当今书坛,还有一批甘于忍受寂寞,在修身养性的状态中从事书法艺术的群体。他们不愿意与“展览一族”为伍,静静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赏花、品茶、读书、著述……“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他们尽情地享受着书法给他们带来的心灵上的慰藉,他们超越了功利化的追求,完善了自己精神上的“诗意人生”。
      或许,有人可能会说这种人是超脱、是消极、是当代的“隐者”,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个群体中不乏将来留名书法青史的“骄子”。因为只有静下心来,真正钟情书法,有“十年磨一剑”的韧性,耐得住寂寞的人,才会收获成功的艺术人生。艺术是靠“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忍不拔的意志磨炼出来的。“身世若脆柳,浮名类虚舟。见过成名无数,图名无数,更有逃名无数”。书法流传靠的是书家的实力,靠的是创造性价值。这些以书法寄托情怀的学书者们,不为声名所动,不为诱惑所累,正在用自己的努力,向时人、后人诉说着心中的追求和向往。
      生命只有一次,选择不可不慎。当代书法的现实矛盾是无数个体的选择构成了群体,然而,历史只会记住极少数具有推动精神的个体价值创造,而对无价值创造和跟众、跟俗、随波逐流加以摒弃!“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当是我们时下书海弄潮儿应该谨记的。愿书界同道能够反躬自省,在书法学习的道路上,历练人生、锤炼书艺,成就自己的书法人生。读书、问学应该是当代每个学书者努力的方向,除了精湛的“技”之外,更应在“文”与“品”方面加以积淀!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