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艺术天地 > 艺术家 >

戴敦邦:我很满足做一个民间艺人
2014-07-24 15:11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颜亮

 

 戴敦邦,生于1938年,江苏镇江人,著名国画家。擅人物,工写兼长,多以古典题材及古装人物入画,形象生动传神,画风雅俗共赏,主要作品有《戴敦邦水浒人物谱》、《戴敦邦新绘红楼梦》、《戴敦邦古典文学名著画集》等;连环画代表作品有:《一支驳壳枪》、《水上交通站》、《大泽烈火》等。

  早于洞穴时代,人类即已与艺术结缘,通过艺术来表达我们的生活,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在我们回望中国古代艺术家创造的灿烂艺术的同时,也应看到,现当代艺术家也创造出了许多能震撼我们心灵的作品。在这些艺术家和艺术创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2014年“大家访谈”新开辟的“谈艺录”系列将把我们的视线投向艺术领域,包括传统书画、当代艺术、收藏、艺术史等领域,以深度访谈的形式回溯艺术名家的成长、成名、创作往事,兼及他们的艺术传统、艺术观的表达以及艺术上面临的困惑等。希望通过这一个系列,部分地展现艺术家们的艺术之路,并由此管窥艺术家群体的生态以及中国艺术的发展现状。

  在上海见到戴敦邦先生时,他正在画《道德经》。这是一个野心极大的计划,他正在创作第七十二章和第八十一章,内容被设定为领袖人物对民众要平易近人,这样才会受人爱戴。2011年,因为要加急创作《纪念辛亥百年人物谱》,戴先生每天得工作7到8个小时,以至于画完之后,他的右眼竟慢慢看不清东西了,左眼视力则岌岌可危。因为视力原因,戴先生现在已经几乎无法画小幅人物,平日里只能画像《道德经》这样的大幅。也不敢多画画,每天大概也就一个多小时。《道德经》涉及到不少人物形象,戴先生也已无法再上街观察,他的办法是看报纸上的彩图。亲戚朋友从全国各地寄来的报纸,被戴敦邦一张一张压在画上,逐一借鉴,这也成为戴先生与画室外这喧闹世界的极少联系之一。

  因为报道需要作品图,我们问戴先生是否有作品留存,好拍些照片。从艺半个多世纪,戴先生创造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古典文学形象,但令人意外的是,他竟一张都未曾保留,不是给了出版社就是送人了,戴先生说起来,也毫无半点留恋之心。

  “我不认为我是个连环画家”

  并没有一个特殊的连环画形式,所以不会有画家专门画连环画,我自己也不认为我是个连环画家,但你让我画我也能画。

  南都: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画画呀?

  戴敦邦:1950年代初,我在上海敬业中学念书。解放初期,同学们课余绘画热情都很高,加上各种政治运动,经常要画墙报、黑板报,所以画画机会也比较多。当时有个叫毛用坤的同学,比我高两届,人物画得尤其好,我是受他的影响一点点开始画画的。

 当时完全是自学,画着玩,有时也投投稿。当时画画,不像现在,这个派那个主义,我们就是跟着形式走,从抗美援朝开始,各种政治运动都画过。当时我的功课也不是特别好,初中没毕业就进了上海艺术师范。没多久,上海艺术师范被政府撤销,并入上海第一师范。在第一师范读书时,我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些小图和短片连环画。

  我的绘画道路就是从自己生活的阶层开始,不像现在年轻人,追求艺术创作、表现。我就是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好,靠着这些投稿得到的小稿费解决一些伙食费,是为了生活而走进这个圈子的。

  南都:那时候,报纸刊登的插画都有一些什么题材?

  戴敦邦:什么题材都画,大到帝国主义、小到生活琐事,插图跟着文章走。至于我们年轻人,主要是画一些儿童题材。我因为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绘画训练,又要靠画画来养家糊口,只得靠自己努力摸索,才走上了专业道路。在我们这辈人中,像我这样的情况非常多。我们就是在实践中学习,报社要什么我们就画什么。当时自己也会看看书,怎么画速写,注意一下怎么素描,也不是说一点都不注意。

  当时中国画是很不吃香的,被视为是封建余孽,是供地主、士大夫消遣的。所以当时中国画完全没空间了,政府重视的是连环画,花大力气在推。政府要你画,画了出版有稿费。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中国画里但凡能画人物画的,基本都转过来画连环画了。像刘继卣、徐燕荪这些大画家,中国画造诣都非常深,这时候都开始画连环画。这也是为什么这一时期连环画水平高的重要原因。

  南都:中国是什么时候开始有连环画的传统的?

  戴敦邦:现在有些人把连环画拔得很高,在青铜器上也找出了连环画,山顶洞人也画过连环画,好像祖宗越早越好。连环画最主要的特点,还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它贴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大家看得懂,好接受。但除此之外,我觉得连环画跟其他画种并没有太大区别。

  但现在很多人想把连环画单独拎出来办展,我看是办不成。连环画毕竟是个小东西,它除了得把故事说清楚,其他的跟大幅画并无差别,并没有一个特殊的连环画形式。所以不会有画家专门画连环画,我自己也不认为我是个连环画家,但你让我画我也能画。连环画就是一种表现形式,只要把握得好,连环画也能画,国画也能画。

  南都:你一开始是向报纸、媒体投稿,包括后来的少儿画报,报刊对作者绘画速度的要求非常高,这些对你日后创作有无影响?

  戴敦邦:年轻时到报社,一个好处,就是能让你一下接触到许多大艺术家。我当时在艺术上也没经过太多磨练,但这些大艺术家接待我,不像大人接待小孩,跟你平起平坐,将你视为朋友。虽然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帮他们跑跑腿,送送东西,但正是这种近距离接触,帮我打开了眼界,让我知道他们是怎样创作的,潜移默化,受益无穷。

 正是在这时,我认识了张乐平先生(漫画“三毛”的作者)。他对我影响非常大,可以算得上是我的启蒙老师。我当时跟张先生是同事,都在中国福利会下属的儿童刊物。张先生对中国福利会有特殊感情,解放前他们就有合作关系,所以他对我这样年轻人都是平等相待,把自己艺术创作心得毫无保留地告诉我。

  南都:他有哪些心得对你影响比较大呢?

  戴敦邦:影响是逐渐的。有段时期,他要到北京开会,很多他画的东西后期都是我在帮他收尾,弄好了直接交出版社。这样我就可以直接看到他的原稿,了解他画画的一些细节。张先生相当于是手把手在教我,这种感悟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我平时也会向他提很多问题,他有很多经验,包括怎样画速写之类,在这种闲聊之中,他会告诉我应该怎样,潜移默化中对我有很大影响。

  画法与报社的经历

  中国画绘画有两种,一种是大写意,讲笔墨;还有一种是像我这样的,比较重视的是工。

  南都:在画人物画方面,你觉得最难画的是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