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理论 > 书苑杂谈 >

走近“草圣”
2013-10-18 11:4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走近“草圣”       
祝俊生
   当代草圣当然是林散之,我们的老乡。尽管区划调整了,巢湖没了,一半归了芜湖,一半归了马鞍山,但是,在老巢湖四百六十万人的心中,林老就是我们的老乡。在文化上抑或心理上,林老注定是我们老巢湖的土著人,不信,看他老人家的诗书画和自传,“我是巢湖地区和县的乌江人”,“我的根在长江下游的一个叫乌江的小镇”,出于对书法的敬重,出于对林老的敬畏,今年暑假,我作为合肥文联采风团的一名小卒,来到了久违的乌江,来到了当代草圣“林散之”的故居,感慨万千。
    林散之故居坐落在安徽省马鞍山市乌江镇江家坂村,在乌江桥北(此桥为安徽和江苏的省界)三华里处,与著名的太白楼遥相呼。故居基本按照老人回忆的文字,“我家世代务农,捕鱼为生”,以旧制旧,按图索骥而成,主要是寻踪老人少时生活的真实场所,也是用于诗、书、画艺术交流和研究的重要场所。林散之故居由其儿女斥资兴建,“靠一个老人,自己设计,自己集资,自己建造,自己打理,自己看护,自己……”此故居就是老人的长子林筱之创意,征求了他儿孙的意见建造,共同集资修建,并请北京著名艺术家张汀先生为故居题了词。林筱之(林散之之子)老人为父亲竭尽心血,不免让人肃然起敬。
   草色青青,云绕水环。林老人的故居为当地常见的独门独院,三进小瓦房,青砖青瓦,茂林修竹,草木葱茏,小桥流水,蛙声如潮,好一派江边秀色。一进门就被一巨型笔塔吸引住了。我们问:“是笔冢吗?”林筱之先生回答:“先生们,不是笔冢,是笔塔,是纪念我父亲的,里面没有放毛笔,放的模型,如果放笔的话日后会被人盗的。”林老先生想得真周到。我们再问:“是你自己的设计?”“是苏北扬州市一位设计师的作品,分文不取,他叫潘德华”,林老一笔一画抄下了他的名字。
    故居很宁静,很古朴,也很自然,验证了老人至理的名言“自然的才是永恒的”。林家的每扇门上都贴着林老自己创作的书法对联,和从前林散之在世时一模一样,连鸡舍也不例外。林老打开了当年“草圣”居住的屋子,也就十几个平方,一张六十年代极普通的床,一张书桌,两张柜子,一把椅子,一个水瓶。如果不说,真以为进了贫民窟呢。林老一生安贫乐道,淡薄名利,如果不进他的屋子是无法想象的。
   林散之成人后异常的淡定,其实他老人家小时候不是这样的,据说,他幼时很顽皮,诨名“小费子”,捞鱼摸虾,掏麻雀蛋,是常有的事情。和别的孩子唯一不同时,林老极喜欢舞文弄墨,尤其喜欢写字和画画。当时林氏家族没有一人喜欢画画,也无一人谈论画画。所以,老人绘画纯属天赋。
   不能不进林老的卧室看看。 林散之的卧室兼书房,林先生原封不动地保留了父亲的卧室,轻易不会打开这间房门。其中一幅《冬山》意境宏大,气势磅礴,令人教绝。遥想1943年的大上海,友谊公司、文物商店、外贸局都向林老订购字画,而老百姓上门索字从来都是分文不取。那会儿老百姓哪里有钱买字画?林家甚至出现借粮食的故事,上门的太多,有时还要管饭。
 “送出去的更多,四乡八里都有来求字的”。林老居住的镇上,家家户户都有林老的字。为老百姓谋利是林散之做人的准则,而他自己却安贫乐道!可以想象,当年整风,群众是这样贴林老大字报的:“阿弥陀佛,有求必应。”
 我们也想写书法了,“林老,用废纸写写画画可以吗?”不敢使用宣纸,怕写不好。林先生连忙说:“有什么不可以,过去人用树皮叶子写字,在沙堆里写字,写完后洗掉再用。还有的买青石板回来写字,直接用凉水就可以了,连墨都不用了。”原来写书法也可以很环保的。在拍完院子里的林散之雕像以后,林家人说;“你们从进门那个侧面照雕像最像我父亲。”
   临走时,林老从他的书房里搬出一尊他珍藏的林散之塑头像让我们尽情地拍。拍完后,他又用自己的手机从侧面拍了一张,感觉不错,一笔一画抄下我们的邮箱,说请人发过来。真不知道林老什么时候捣鼓起了洋玩意来。我们问起了俗事:“林老有遗嘱吗?”林老露出了奇怪的表情,然后明确地告诉我们林老没有遗嘱。“他从来不要求人怎么做”。
 “生天成佛”四个字可不可以看成是林老的遗嘱?林筱之先生讲了一个他小时候听来的故事。传说当年林老离开恩师黄宾虹,行万里路至西南某名山大川时,天近傍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进退两难之时,遇见一个小沙弥,打着火把问:“先生姓林吗?三天前我们师傅就知道你要来了,让我下山接你。”林散之心里一惊,“你们师傅怎么知道我要来?”“你前世就是我们的师傅啊。”
   我说出“林散之被后人称为王羲之之后 ”时,林老一口否定了这种说法,“王羲之的书法造诣是父子二人共同成就的,林散之比不上王羲之,林筱之更比不上王献之。”
   林散之故居依地就势,阶梯布局,在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上,又独特新颖。主展厅屋面覆盖茅草、屋面的中央运用大块方格玻璃进行采光,各厅之间采用廊、亭相连,青瓦、白墙、红柱相间,再配以古铜色铝合金材料做的格子隔离门、窗,仿古效果自然,体现了古今营造手法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建筑流畅自然、古朴典雅。林散之先生墓园与屋舍连成一体,通过幽曲的大理石小径即可达到。墓园的构思寓意很深;墓园的最高处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半弧形照壁,犹如一弯新月,照壁上刻有赵朴初先生题写的“雄笔映千古,巨川非一源”,揭示出林散之先生诗、书、画艺术思想的丰富内涵。墓形设计成印章式样,正面刻有启功先生书写的“林散之先生之墓”碑,背面刻有马鞍山市政府的墓记,体现了墓主独特的身份。庭院内布局亦很得体:艺术馆在设计建造时就保留了原有的古树名木,有柏树、榆树、三角枫等等,古雅的树木与现代建筑相互映衬,融为一体。地面用青砖、青瓦、鹅卵石镶嵌成各种图案,花草和山石点缀期间,从而使整个庭院既显得自然幽静,又富有生机。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章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