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李庶民先生的一段缘分
2013-10-18 10:1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我和李庶民先生的一段缘分
高志强
与李庶民先生交往缘于我编著的《高凤翰艺术作品赏析》一书。
经常在报刊上读到李先生的文章,心慕其人,于是我冒昧地给李先生寄去一本拙著,很快收到了李先生的回复和他的书法明信片。后来在薛元明先生赠送我的《印说》杂志上多次读到李先生的文章,其中一篇李先生提及高凤翰有关篆刻的诗及高凤翰拓古印谱的事,他认为高凤翰的行为对篆刻史的研究很有意义。李先生的评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时,我正准备出版家藏近百年高凤翰印谱事宜,我已写好一份序,还想请位名家写份序言。一般的名家写序,多应酬之作,我不喜欢。我不善交际,不认识任何名家,一时不知找谁是好。这时我脑海里想到了祖籍山东的李先生,我心中一亮:有了,我要找的人就是他。于是,我又一次冒昧地给李先生发了一条短信:“李先生好,我是山东高志强。我意欲出版家藏近百年、由高凤翰原印所拓的《南阜山人印萃》,我想请您写份序,您若同意请回复。”很快我收到了李先生的回复:“好的,我尽力而为!”短短数字,透露出李先生满腔的热情和成竹在胸的气魄。我寄去了复印件,过了半个月,我收到了李先生的回复:“序已写好,已发到你邮箱,请查收。”
李先生的序5000余字,对高凤翰诗、书、画、印、砚(着重于印)作了全面的评述。我特别喜欢李先生序言的题目,他引用了高凤翰的诗句“半榻琴书千古业,一龛灯火百年心”为题。是啊,我家从我祖父巽之先生起,一直热心于传播高凤翰艺术。巽之先生在高凤翰画上题诗,拓辑高凤翰印谱,为篆刻界留下了一份难得的一手资料;我父亲重光先生也曾在胶州政协刊物上撰文介绍高凤翰;我十几年坚持研究高凤翰,并有二十多篇相关文章在专业报刊上发表。所以李先生所采用的题目道出了我的心声。
接下来我和李先生通过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就序言的细节展开了讨论。个别地方我坦陈己见,如李先生摘录高凤翰《生圹志铭》:“知其生,何必知其死?见其首,何必见其尾?噌尔!生事类如此。”我指出李先生引用的版本有误,我提供了高凤翰《生圹志铭》原拓内容:“知其生何必知死,见其首何必见尾。嗟尔,生事类如此。”我认为标点符号不用叹号和问号,平铺直叙更动人,李先生欣然接受了我的建议。
又如李先生摘录清杨复吉赞高凤翰的诗:“颇讶相如入梦中,朅来名印玉玲珑。珍藏谁似西园癖,潇洒真余魏晋风。”我在吴骞《论印绝句一卷》中见到此诗,我指出应是吴骞的诗。李先生又作了详细的解释:《论印绝句一卷》为吴骞辑多家论印诗,后十二首为杨复吉诗无疑。这样,一下子揭开了我心中的疑惑,使我对该诗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更有趣的是我们就高凤翰印章草书边款的一个字展开一番激烈的讨论。李先生对高凤翰这条左手草书边款极为赞赏,款文是:“杂录古今成语属新安汪子素衷作五面印老阜左手记。”我认为此处草字“衷”应为“篆”,我误把“汪子素”作为人名,把“篆作”作为一词。对此李先生作了耐心的解释:“素衷”是一人名,此处为“衷”字的草书写法无疑。经李先生一指点,我恍然大悟。此后,我想给每方印加上释义,其中有几方印字型奇特,深奥难识,困惑了我多年。我曾发到篆刻专业网站求识,众网友均不能识读,不得已我发给了李先生,李先生都一一作了解答,我心悦诚服。
就这样我与李先生通过邮件和短信互动着,邮件和短信成了我学习的平台,不仅使我长了见识,更体察到了一位李先生严谨治学的风范。我暗自庆幸我找对了人,也算是高凤翰有幸。我只有认认真真地出好书,才算是不负李先生的一片良苦用心。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章
- 格高莫过于八大山人2017-08-10
- 《汤文选谈艺录》选摘2017-08-08
- 2亿元兮甲盘的文字考2017-07-31
- 言论 | 传统文化断层导致美变异2017-07-26
- 书法无“韵”,只能落俗2017-07-21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