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理论 > 理论研究 >

谈谈当代书法创作——《“三名工程”书法展作品集》读后
2014-02-14 10:58 来源:未知 作者:书法艺术网

谈谈当代书法创作——《“三名工程”书法展作品集》读后

■张天弓

    仔细阅读这50件书法作品和50位作者的创作心得“笔谈”,有一种初步印象,各位作者都是种花者,都在挑选花的品种,都在营造自己的肥沃土壤,就像呵护一个盆景,与浮躁时风、流行文化保持一定距离,注入更多的传统文化的养分,形成个性特色。从这个意义说,“三名工程”遴选出这50件作品,就是把50盆鲜花摆在全国的平台上供人观赏。我们既要欣赏书法艺术之花,又要探寻花盆中的文化土壤及养分。当下的书法创作,恐怕多半是这种在花盆里种花,改变这种状态,有待时日。

    30多年来,我们书法艺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两种趋向,一种是“美术化”,一种是“大众化”。前者,有不同的说法,如“视觉化”、“形式化”等等,但都不如“美术化”更概括、更贴切。前面说到的“展厅效应”、“形式化”、“多元化”,都可以放在“美术化”的篮子里。有人会问,“多元化”与“美术化”有什么关系?殊不知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现代书法思潮”,就是在当时的“现代美术思潮”的高压下兴起的,而且当时最“创新”的搞法就是打破绘画与书法的界限。在文学艺术的大家庭中,书法与绘画最亲近。传统文化中,就有“书画同体”、“书画同源”的观念,二者基本上是相互影响、并行发展的。譬如,北宋“尚意书风”中的引画入书就有益于书法的出新,苏轼的行书《寒食帖》就融合得比较好,而黄庭坚的草书《诸上座帖》则喜忧参半,当然,有更多的创新。似乎也曾发生过一次意外,南朝“杂体书法”兴盛时,书画合二为一,出现“书法画”,还有彩色,比新时期的“书法画”还要“前卫”。这从南朝梁代庾元威关于“百体书”的记载中,可以略见一斑。古代称“书画”,实际上也是“书画”,“书”在前,“画”在后,前比后重要。现在也在说“书画”,意义不一样了,此“画”非彼“画”,主要特指国画,不包括引进的西画。近代西学东渐,西方现代的美术的社会体制,整体地搬了进来,包括美学、画种、展览、传播、教育、美育、画廊、市场等等,“书画”的社会地位完全改观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进入现代以后就一直被边缘化,没有自身的社会体制,要么就沿袭传统私家把玩的方式,要么就向美术看齐。新时期被国家确定为专门的艺术,社会运作方式也都是比照美术。美术为强势,书法为弱势,这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我们所谓“大美术”的概念,就包括书法。“美术化”有利有弊,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从长计议,最值得关注的是如何保持书法本体的生命力。一是“汉字”,没有了“汉字”,书法就被美术吞噬了。二是“书写”,没有了“书写”,书法就被美术阉割了,成了“植物人”,“脑”死亡了。“书写”的核心,是“即兴挥毫”、“线性流动”。“书写”与“汉字”融为一体。绘画的核心,就是“制作”,讲究“心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眼下的书法展览,“书写”在弱化,“制作”在增多,需要警觉,书法绝对不能成为“画字”。

    书法艺术“大众化”也是有喜有忧,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关于这个问题,笔者《重新找回中国书法艺术文化的自信》作过详细探讨,不打算重复,仅只是强调一下与本文议题“创作导向”密切相关的“审美理想”的重要性:

    书法成为大众艺术,受大众文化环境的影响,世俗化、商品化、多元化的傾向会增强,崇高、精神、意义会谈化。现在已看到了这种动向,所以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书法艺术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崇高的审美理想,否则,书写汉字不可能成为艺术。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必须深入传统文化,必须以“儒道释”为核心。这种深入传统、追求理想,肯定是个性化的,肯定带有时代的气息。

    当代书法艺术的“美术化”、“大众化”,总体上看是大趋势,涉及书法艺术的方方面面,也涉及书法创作,情况比较复杂。笔者长期研究书法史、研究书法理论,也关注当代书法创作的动向,本文只是结合自己的研究心得,谈谈初步的想法,清理一下观察问题的思路,提出问题的关节点,期望更多的研究者关注这些问题。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