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理论 > 理论研究 >

文化自觉与当代篆书发展
2013-10-18 14:08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杜建民

 

  篆书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最为古老的一种书体,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篆书自古以来就有着崇高而神圣的地位。清人钱泳以篆书为祖宗血脉,其一点一画,皆有义理在。辟之读书,大概篆书之于书法的意义就是儒家之六经,不由此入手,恐难得传统之堂奥。然而在当代来说,能专攻篆书的人是不多的。这有几个原因,一是篆书不易识别,同时需要文字学基础,自非浅学者所易措手。其次,当代人好妍薄质,秀美一路的行草大兴,而古厚朴茂的甲骨金文则少有人问津,前人说古质而今妍,时势之必然。但是书法关乎文化,整个社会的文化以巧媚为能事,骨法浇漓,恐非幸事。
 
  我以为,当代篆书的发展过程中,书家首先应该有文化自觉。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那么对于搞篆书的书法家来说,首先要对篆书作为一种字体的发展历程有充分的研究和把握,同时要认识到这种书体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意义。我认为汉字始终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中心问题,关乎华夏文明的存废与更新。中国文化的复兴绝对绕不开汉字问题!篆书的发展不仅仅是艺术问题,更是文化问题,一定要从文化的高度认识篆书,篆书在当代的发展才有可能。
 
  然而近百年来因为欧风美雨的洗涤,在艺术上,人们的观念也开始混乱。就当代来说,很多人没有把书法理解成一个综合性的人格生态文化,而是仅仅将其理解成一种视觉艺术。在各种展览和比赛中,大家也纷纷追求一种视觉效应。实际上,这是舍本求末的行为。而且其理论的立足点,也是西方的或者说西式的立场,没有从中国文化的立场出发来思考这一问题,这不能不说是当代书法创作存在的最大问题之一。实际上,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与中国文化乃至民族的性格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求中庸,求正大气象,古人有大量这方面的论说,既以之论艺,更以之论人。显然,险怪也好,巧媚也罢,在中国文化的认识论中,俱非正途,而古朴醇和,才是前贤追求的高境界,为艺如此,为人亦然。前人以学问有君子之学,有小人之学,也有妾妇之学,就是说世间的学问艺术,有的是正人君子治国平天下用的,有的却仅仅是可以供妇女小孩娱乐用的。那么,这就涉及到作为一个书法家而言,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么东西,是追求表面上的一点一划或者视觉效果,还是追求其背后更远大而深厚的文化。古人论书法,最重视人格修为,但是在当代书法的语境中,这一点却被人们忽视了,这也可以说是当代书法的悲哀。
 
  作为当代篆书创作来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追求视觉效果,忽略了篆书的文化属性,对篆体篆法缺乏文字学源流的研究,而仅仅把古人的篆书当作一种造型资源来进行借鉴。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进步意义的,拓宽了书法创作思路,当然也有其片面性。那么我们就应该思考,当代篆书的发展,一方面总结研究前人的优秀学术、艺术成果,一方面也研究今人的审美,师古不泥古,化古为新,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同时又是渊源有自的新时代的篆书艺术,这才应该是当代篆书发展一个正确的方向。因为我们不能脱离篆书深厚的传统,也不能丢掉篆书自古以来的文化内涵,把篆书书法变成纯粹的视觉艺术。同时,我们也不能在古人的藩篱中固步自封。这二者都不可取。潘天寿先生在探讨中国画发展的时候,曾经说过“不做洋奴隶,不做笨子孙”,这句话也值得我们当代每一个从事篆书艺术的书法家思考。
 
  我认为当代篆书书法的发展,一定要追求“风骨”,前人以“生死刚正谓之骨”,风骨所包含的不仅是艺术上对力感的追求,更包括人格的力量。我们看历代篆书大师的作品,从先民的甲骨金文一直到吴昌硕、齐白石,都体现出质朴深厚的艺术风貌,这种风貌背后一定是艺术家堂正浩然的心胸和人格。而在今天这样一个商品经济膨胀的社会来说,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高尚人格精神更是显得珍贵。这种精神对一个国家而言称之为国格,对一个民族而言则为民族气节,而艺术虽然为“小道”,但关乎世道人心,故而我以为在艺术上有必要提倡一种正大的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也就是文化的自觉。文化自觉,是篆书在当代有所发展,取得更加丰硕成果的一条必由之径。
 
  (作者为云南省书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