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理论 > 理论研究 >

笔墨气韵是书法创作的核心和灵魂
2013-10-16 15:1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笔墨气韵是书法创作的核心和灵魂
来源:天津市书法家协会 作者:唐仕昌
  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创作人员之多、水平之高都是以往少见的,社会高速发展带动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今天的书法蓬勃发展的事实,正是我国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一个缩影。尽管成绩不可否认,但我们还是要居安思危,学会反思,就会发现当前书法作品虽然表现形式多样化,但往往在笔墨气韵的开拓上有所狭窄,两者的进展似欠平衡。如有的长年累月在有限的书写形式上翻来覆去,限制书法的创新,有的在表现形式上颇有新意,但缺乏中国书法应有的笔墨气韵,有的内容与形式大同小异,似欠艺术个性,未免有追赶潮流之嫌,所以,别让表面的业绩掩盖内在的不足,影响书法进一步的进取与发展。
 
  每一位书法家都想在书法创新上有所作为,没有人甘愿落后,因循守旧锢蔽自封的,但设想和追求不等于理想的结果,这里面的促成无疑存在着众多的因素,如不去认识检点,加以调整克服,难免在求进的势头上受到一定的阻遏。
 
  任何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大家所认同的,可在这熙熙攘攘、五光十色的艺海里,有多少生活气息浓郁,表现形式新颖,全方位开头创新之作呢?在书法艺术上其难度更大,其症结在于有些作者思维模式化和单纯化,偏重在形式上运用各种手段去变革求新,忽视了书法在笔墨气韵上的传承和谋新。有的即使进入笔墨的用法却进而不深,不是浮生掠影走马观花,就是带着自己固有的程式框架,在传统和显示中寻觅能凑合现有的章法和形式。对古人的笔墨气韵却视而不见,一无感触,这种在日常书写体验中本末倒置的想象,对汲取古人,开拓创新上无疑难以进展。有的虽有感受,想在章法和笔法上有所创新,由于受到习惯书写形式的束缚,摆脱决心不大,在开拓笔墨气韵的同时,只重视形式的探索,几次尝试,效果不见,又轻车熟路回到原地,在现有的题材和内容上,再作形式上的小修小革,有的在书法形式和笔墨上虽有所求。然不得其法,在笔墨上缺乏多种想象,难以引发联想、回忆,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一个书法创作意识较强的人,能着重通过书法的表现形式去深挖书法艺术的本质,捕捉有利于体现典型书法形式的细节特征,再根据书法艺术需要进行提炼夸张,在书法创作上,并不是一就是一,此景就是彼景,在书法内容上不论是诗歌、警句格言,名人名言都需要作者有独到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去发现与人的情感相适应的视觉与章法一并力图加以体现,使文学形态应附人的精神形式达到物我相融,情景合一的艺术境界。
 
  成功的事例并非没有,如有些人立足本人经历,把最有表达自己感情,最为熟悉的主体,即使一个不起眼细微的点画,在书写创作中加以深化,经过构思精练加工,才能小中见大,浅中见深,写出题材新颖,内容丰富,形式特别富有个性的书法作品,使之具有浓郁的自我特点和深厚饱满的个性气息,才能使业内人士赏识认同。
 
  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是数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聚点,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底蕴和魅力被世人所倾倒,被国人视为国粹,从而她最适合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观,所以不能轻视或错误地认为书法是个一成不变的静止物,是古旧适时的遗产,实际上她在每个时期,都有其明显的时代烙印,特别是中国书法的笔墨效应,是经过万般咀嚼和回味的,同时也有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关键和标识,故艺术拥有民族性就拥有世界性特色是魅力之说,并非妄而无据的。如果盲目的摆脱和否定历史和传统,不仅现实变得残缺不全,而且会使许多现实变得不可理解,现实失去依据,未来也无从谈起。
 
  目前有些人采用装饰效果入书,以形式美来求新,有的以吸收国画成份,以色彩明暗出新,有的不择手段运用各种原料,谋求肌理效果取胜,这种博采众长,致力求新的精神,是不可否定的,但新则新矣,总觉得尚缺中国书法应有的笔墨气韵,因为即称之为中国书法标识——笔墨,我们要重视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长处,又要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更应关注保护中国书法传统文化艺术。
 
  当然在未来艺术泥沙俱下的今天,也有个别狂扫滥涂不知所云者,自称前卫艺术来哄骗群众,这种自欺欺人的短视行为,也不会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古人早有告诫狂者进去,狷者不为,因性情耿直和志趣高尚的人,体现时代,发展创新,充分挖掘并发挥自身优势、自身特色,打造出自己的品牌,成就自身魅力,是有一定道理的。
  我们要重温古人之说艺术应取法乎上这就是要艺术根植于沃土,才能开盛花结硕果。老一辈教育家叶圣陶说,艺术的事情大都始于摹仿,终于独创小说家兼书画家贾平凹也提出文艺要保持文化特征,凝聚民族精神更特意指示在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除了经济、科技、国防实力外,拼的就是国民精神和国民素质。那么我们的中国书法,更应该站在前列,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开拓新时代的书风,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品位。
 
  笔墨气韵是中国书法不可缺少的核心和灵魂。是通过人的视觉,用细来认识其的,但有人也会食之不知其,或在辨别中出现错觉,这就对笔墨艺术功效有了另说,甚至出现奇谈怪论,甚至少许书法家也不一定能品,故而在笔墨挥毫间,不知其。这一问题关系到传统中国书法的欣赏,领会和创作,归根到底是没有认识和理解笔墨气韵在中国书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也可以比作一盘佳肴,在色、香、味、形具备下,它不是以用闻、赏来确定的,最后还是以品来判断其佳。因此如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和探求,其书法作所谓有笔墨,使书法艺术存在着美中不足之感。
 
  郑板桥大概是受到了炒绘菜的启发,给自己设定了一条大胆的书学之路:将真、草、隶、篆融为一体,创出了独到的八分半书体。八分半书以真隶为主料,杂以行草时不时又来一两个篆书的偏旁,甚至有时会冒出画竹的笔法来,字形大小相间,笔墨浓淡异用。妙趣横生,美妙绝伦。
 
  南朝齐谢柳的《六法》之论,开头第一条是气韵生动后人虽有众多解释,但简要归纳起来,这气韵无非有关于笔,又涉于墨,气归于笔,韵属于墨。中国书法强调的神完气足即要求笔间要有气势,气顺,气贯,气足,力避气衰、气塞、气平、气断之弊。因笔墨气韵还归于用笔,透彻而言,就是在运笔过程中,要彼此相连,浑然一体,一气呵成,运笔的顺逆顿挫,施墨的干湿浓淡,相互交融才能产生一种韵味,会使人回味无穷。古人讲有笔有墨为之书,没有笔墨之作不能产生韵味,也就谈不上中国书法。虽然此说似有偏颇,但也不可否认在创作中国书法时,应该注意这一点加以追求,因而不论用什么形式和方法来创作,既然称之谓中国书法,就应在笔墨上下功夫,以求其笔墨气韵来增强艺术魅力。
 
  任何一门艺术,贵在有个性,也是衡量一个作者成熟的标志,古人早就提出在书画艺术上应画乃吾之画、书乃吾自书,我行我道,我有我法,所以作为艺术家必须要有个性,试想周庄没水,苏州没园,香港没灯,那是怎样的一种境况呢?特色彰显优势,以特色扩大影响,以特色赢得发展。
 
  作为书法艺术要重视传统,吸收传统,加强笔墨气韵,并非要求一味重复摩仿前人,把传统作为基础是必要的,更需要创立富有个性的书风,否则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也缺少应有的时代精神,虽然一件书法作品,不仅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但艺术家的个性却能对作品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个性和书风有高雅低俗之别,这还需要作者在修养上下一些功夫,正所谓文学家不一定是书法家,而书法家一定是文学家。
 
  优秀的书法作品应达到物我相融的艺术境界,还要有真、善、美的品质,所谓真就是客观真理,是令人信服的,善是指合乎道德标准的东西,而美就是真与美在内容上的和谐,三者之间应该是水乳交融的,笔墨气韵互为依存的,也只有这样的书法艺术才能真实感人。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