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理论 > 理论研究 >

草篆:“若坐若行”的生命现象
2013-10-16 15:16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晓斌

 

草篆:“若坐若行”的生命现象
  
 
  作为篆、隶、真、草之一的篆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对而言,篆书可说是中国最早定型的文字,在其流变过程中,犹如其发展变化,并孕育衍生的隶、楷等书体一样,始终存在两个方向的趋势,一是工整、规范、整饬;另一是率性、便捷、更加抒情写意。篆书的草写,即草篆亦如此,可以说草篆便是后一种趋势的必然结果。
 
  书写状态的一种选择
 
  通常认为,草篆始自明朝赵宦光,并以其最为著称。如清代黄子高云:“古无草篆之名,有之,自赵寒山始。”其实,篆书从其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在由较急速、草率到较整饬、规范的过程,或者说其本身就同时蕴含着草写的意味。草篆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从出土的一些先秦时期的竹木简及帛布中,我们可以见到,这种篆文,因实用之需,书写时运笔较快,不少笔画因快速率意之故,笔画的首尾之处出现了无意识的笔势牵痕。当然,这种先秦草篆,明代的书家们当时不一定能见到,原因在于当时的考古发掘并不像今天这样发达。然而,明代的书家在篆书创新时,也推出了草篆,这种“草”的意识竟与先秦的先民们暗合。
 
  实际上,通行篆书的春秋战国时代还没有字体的分别和专名,但是在实际使用中已形成工整和草率两种字体。工整的一种就是篆书的起源;草率的一种可以称为“草篆”,也可称为“古隶”,它正是从篆书到隶书的过渡。从秦的“商鞅方升”上的铭文看,写得比较工整,是西周以来传统的篆书;但是“大良造镦”上的刻款就很草率,属于草篆的字体。隶书和小篆最大的区别,就是变圆笔为方笔,变弧线为直线,这样写的速度就可以加快。
 
  流变中的坚守成长
 
  战国时期的竹木简及秦代的简牍帛书上,已经出现了相对于大篆的草体写法,如《宗妇鼎》《苏解为陶盖》等,都可以认为是与大篆并行的草化篆书。在这个时期,尚处于草篆发展的自发状态,它在民间实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气候。秦“书同文”顺应了这个历史潮流,更广泛地把隶书加以推广。秦代庄重的石刻之类采用小篆,基本结束了象形文字的使用,同时,出于手写的方便快捷,大量官文书采用草篆(古隶)书,草篆可以说是隶书的前奏,而隶书则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
 
  刘熙载《艺概》说:“汉《祀三公山碑》‘屡’字,下半带行草之势。”这个字,当称之为草篆的雏形或者准草篆。蔡邕是飞白书的始作俑者,他笔下的篆书,极有可能带有飞白书的特征。从东汉以前的简牍帛书或墨迹中,可以窥出篆书中飞白的影子,这个时期的草篆也可称为“古隶”,是从篆书到隶书的过渡。
 
  李斯作小篆并没有导致古篆的消亡,也未羁绊篆书的草化。篆书到秦代呈多元化发展,无论有无规整化要求,从遗留下来的作品看,书写者在书写实践中显露的对率真质朴简约的追求,篆书的草化是大势所趋,对篆书草化的追求是自发的,是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是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审美意识的体现。以后篆书朝着分书和行草两个方向发展,分书一脉最后发展成篆隶体,如马王堆帛书、张家山楚简、秦律简等,字形修长,篆意隶法兼而有之;行草一支,字形开拓不羁,运笔墨韵十足,即是“草篆”了。魏晋以降,楷、行、草书唱着主角,草篆虽然式微,但我们从《大唐李府君墓志铭》《王府君墓志铭》等碑额墓志盖上,仍可看到唐草篆的影子。
 
  明代书家是叛逆和富于创建的,他们以草书笔法书写篆字,对以往篆书从运笔运墨到结字章法进行颠覆,使篆书具有草书所有语素,几乎也能达到草书表情达意的效果。明赵宦光之子赵均谓草篆为:“一曰飞白,篆貌隶骨,杂古今之法,勉作,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在赵宦光的篆书中,行草书的侧锋运笔、顿挫、墨韵均被表现出来,少了圆转萦曲,多了方折刚劲,金石气充盈。至此篆书已经具有了行草的抒写和表现,书写者的性情、性灵在书写中得以清晰呈现。清人认为草篆就是解散正统的篆书结体,让它自由粗率,具有草书的意趣。近代以来直至现当代,傅山、八大山人、何绍基、吴昌硕等一批书家秉承优良传统,钟情金石考据、碑版甲骨,在篆书创作中能够独标一帜,开拓出新的气象,写出自己的性情与韵味。
 
  在融合创新中摇曳多姿
 
  现当代草篆创作上卓有成效者,无不是借鉴历史上篆书一切优秀成果,在金石上下了大工夫,包括金文、甲骨和大小篆;同时着力于篆隶结合,融碑帖为一炉,以行草意肆意挥写,纵情笔墨之外,又在法度之中。以现当代书法大家陆维钊、陶博吾、刘自椟等为例,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草篆从现代美学意义上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大胆创新,使草篆线条的节奏感、力量感、韵律感、形态美感增强。
 
  陆维钊晚年独创非篆非隶、亦篆亦隶的蜾扁体,又称陆维钊体或扁篆,是其在书体上的重大突破与创造,说到底也是草篆的一种。是在草篆基础上的再发展,其造型与草书、隶书糅合,笔法篆隶兼施,方圆并用,线条在帖与碑之间徘徊,使得草篆颇具陌生美感和视觉冲击力。草篆线条的趣味性加强笔墨表情丰富,使作品节律内畅,表达出蔡邕所谓“若坐若行”的生命现象。
 
  陶博吾笔下的篆书极其“写意”,独具个性,虽受吴昌硕影响,但其狂放不羁的艺术个性,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野逸朴拙的文人气质和独特的视野和创造,使其艺术成就依然出吴昌硕其右。陶博吾说:“怎样能得出个人风格?自然是遍临各帖,吸取各家的精华,融化于我的笔端,才会另有趣味。”正因此,陶博吾篆书既未步吴昌硕后尘,也没有掉入传统书风的规整窠臼。
 
  草篆探索出新不能离开对经典学习借鉴和广泛涉猎,只有博采众长,以扎实的传统功力做基础,同时在取舍中构建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作品风格,努力地融入自我,才能达致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