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象以心 寄情于书书
2013-11-12 11:19 来源:未知 作者:卜庆中
《易经.系辞》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句话,大概也适用于书法创作。历史上张旭观担夫争道、观公孙大娘舞剑而草书长;怀素观夏云多奇峰而悟书理;尤其是韩愈对张旭草书的形象描绘等,与系辞之语息息相通。
为什么这些文字一直在我们的书论中延续记录着?早年我初学书法时是不容易获得解答的。所幸的是,通过近些年在书法上的努力,逐渐悟到一点书家观自然物象的真正意义。就书法而言,书家须具备长年的功夫积累,这里主要是内在的技法修炼,当“远取诸物”情不自禁时,将所得灵感“寄情于书法”之中。
如某年仲夏的一天,同几位书友去一个人迹少至的山谷游玩,山谷中奇花异草,植被与壁石交错相映。行走在其中不禁想到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对自然美的描绘文字。时过中午,天气骤变,大雨随即倾泻而下。但不一会儿工夫雨便停歇了,此时抬眼望去,便出现了不同于刚才的奇异景致。不远处是一道瀑布挂于石壁上,脚下是洪水卷过怪石,虽然没有“卷起千堆雪”的味道,但是其张扬性十足。再把目光移向远处,雨后的远山在云雾中变幻着,与山洪咆哮声相映成趣。此时,我不禁为之震撼。晚上归来,云雾中的丘壑,雨后的奇观一直在我的眼前闪现,不觉间想到展纸落墨。就在这一次,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以及张旭、怀素他们将物象观照于书法的真实性。就在这一次,运笔轻松自如,随心所欲;其间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方圆粗细,心中之丘壑任情恣意。
对物象的感悟需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体悟。我特别喜欢在农忙时节到乡土田野体味农民的生活,对农忙时节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可以说是刻骨铭心的,庄稼人那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场景,常让我记诵“春雨贵如油”、“十月满地金”这些质朴、地道、带有强烈的农村色彩的句子,就是这些句子中的朴实之美孕育了我的情感,也是这种情感激发了我在书法创作上的灵感。所谓书法创新,从表面上讲,只不过是一种结构变化和点、线的组合等等而已,而在实质上讲,它是一种情感的呈现,这种呈现因有长期的笔墨技法的积累,所以才可能创作出时代精品。不然,仅仅只是追求外在形象的异样,这样的作品不可能长久。
世间万物息息相通,只要不断注意细致观察与体悟,都会带给我们许多联想与启发,从而获得艺术创作的灵感和风格的建立与升华。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章
- 第八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获奖书家徐右冰2017-06-05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2015-03-11
- 黄文泉书法作品2015-03-12
- 意趣横生 洒脱自然2015-03-12
- 把字写活了2015-03-12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