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精彩专题 >

枕边拾遗
2013-11-11 16:38 来源:未知 作者:傅亚成

 

●读书读帖临摹是我每天的日课,起初对古人读书所谓“枕上、马上、厕上”之语所不解,心想读书非如此不可?后来终于明白这是个极简单的规律。因为此时需要有书相左,为此“害”我入睡前不看书或帖便很难入睡,哪怕是无聊的广告也看上几眼。唉!“恶习”难改,奈何?

●现实生活很残酷,诸事都不会依自己意愿而行。无论工作、生活、为文、学书都不可能随已心愿,都达不到完美境界,可贵之处在于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其实完美就是对心中的完美的追求过程,要学会享受“过程”,要甘于寂寞。固守孤砚冷墨,还要有澹泊之心境,从容为之。

●书法是一门独立的视觉艺术!其自性完足,它是通过线条与点画的律动以及优美多变的造型来表达书者的思想感情及对人生与自然的理解。可以说你临摹功力愈深,社会阅历与学识修养愈厚,表达起来愈得心应手,其格调愈高古。

● 人生曲折,命运无奈,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创作亦如。近日静下来常想,艺术创作真是件苦差事,甚至痛苦!也不知为何总写不出自己心中的那件得意之作。感同身受之人不止我一个吧?实际没有痛苦则没有创作,创作就是凤凰痛苦的涅槃!

●“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绝句,意指厚积薄发。其实何止是写诗须如此,书法创作亦然。如没有“行到水穷处”的临帖积累,便没有“坐看云起时”的心手双畅,由此可见临帖的重要性。恕我浅陋,至今我未见传世经典之作哪一件是出自不临帖人之手。假如有,那绝不是经典。

●古人有“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之谓,甚是精辟。对于传统可以说每个书家都下过较深的功夫,而写出来的人却寥寥。究其因,固然有天份之故,但更多的还是未得其妙,徒具其形而已。若说其“妙不可言”有点过,其实就是理解的角度和深度问题,加之行之有效的方法,便能渐入其“妙”!知者也受益!

●研习小楷我钟情于晋唐,如《宣示表》、《黄庭经》、《乐毅论》、《洛神赋》、《玉版十三行》、《灵飞经》皆有涉猎,从文澂明小楷到倪瓒小楷亦有取法。小楷虽不是我主攻书体,但做为一个书家不涉猎小楷是断然不行的。她的骨力与韵致是独有的。古人云:“不向曲中寻,但往直中求。”也是一条路径。而且写小楷最大的益处是退燥气,燥气退则静气生此话不虚。

●商周金文之辉煌蕴藏了先民的哲思与智慧以及审美取向。我们从斑驳的铜器中可窥见古人正襟危坐书丹之情景,其蕴含的贵族气息,是那样的雍容华滋,使人望文生敬。这也是我近三十年钟情金文之由,每日身心与金文相守,耳鬓厮磨,则日久生“情”。或沉雄,或肃穆,或质朴或典雅,或壮伟,或谲奇,或古拙,或灵动……可谓摇曳生姿,顾盼有情,怎不叫人生“爱”!其风格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这些文字犹如远古天籁之音,沁人心脾,滌旧生新,若以人生喻书亦有同工之妙。

●石鼓文“承大篆之余绪,启小篆之先河”被历代习篆者所宗,并在我国考古史、文学史、书学史及发展上都有里程碑之功用,其历史地位不可小估。吴昌硕将石鼓定为一生之追求,风神超迈,前无古人,后亦少有来者,故习石鼓者无不出其左右。余以为石鼓文应充分体现其雍容壮伟、浑厚华滋之态,故我习石鼓取简静平和之态,寓朴拙以新意,含凝重以雅逸,未敢以创新自诩。然,自出胸臆亦有善可膽。

●面对挫折,我也时常抱怨命运之不公,细思则大可不必。老天是公平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你准备好了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取向,就如一千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面对挫折每个人采取的解决方法亦不同。你若换个角度去面对挫折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历练。俗话说“百折乃良医”,挫折使你人生更丰富亦更加坚强,如是观,挫折确是福也。

●人们都在企盼“一帆风顺”。如果生活和艺术真的如此,则乏善可陈,注定一生平庸乏味而碌碌无为。要学会享受生活中苦、辣、酸、甜、咸五味杂陈带来的快乐,细细回味之后你会觉得妙不可言。

●学书须有定力,而书法恰能培养人的定力,入之愈深,愈显淡定。

● 永恒与瞬间哪个更妙?永恒是主题,瞬间是美好,不可偏废,我追求的永恒主题就是享受瞬间。

● 临贴之方,莫过于读、写、悟,读即看贴,然看与读还有别,看如管中窥豹,读则深入细微;写即临,通过读对所临之贴有了较深理解,方可下笔临之,反之则徙具其形而得皮毛。“悟”乃超越之意,此字极其重要,是检验临贴高度与深度的试金石,亦是入贴与出贴的关隘,更是介定书家与书匠的法码,在这个字上不知有多少人被拒之千里之外而沦为书奴!

● 人生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干自己喜欢干的事,交自己喜欢交的友,自己支配所有时间,且还能有所收益,做到持盈保泰,轻车简从,此乃人生至乐!悠哉!!快哉!!

● 众所周知,勤奋是成功的重要条件,然方法有误,择师不善则事与愿违,越勤奋则越糟糕,离艺术殿堂越远,甚或终生不得其门径。

● 人们总奢望改变世界,依我看不如先改变自己,保护生态,珍惜水源,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比改变世界来的实在。君不见北极冰山溶化,世界水源匮乏,加之地震、海啸、旱灾、洪灾、雪灾、沙尘暴席卷世界,难道非等到人类最后一滴眼泪时再觉醒吗?

● 不是每次机会都是机遇,两者有质的区别,机会不是你唯一的康庄大道,而抓住机遇则事半功倍,莫让机会误了机遇。

●相信自己,成功过半,养精蓄锐,跬步前行,则成功在即。

● 为人为艺都不可俗,俗者令人憎!那些以流熟为遒丽的,以浅陋为高深,以浮滑为萧散,以强挐为雄浑,以无知为学养,以俗态为境界者,实则保守偏执,工亏翰墨,导致江郎才尽而抱残守缺,实是一个幼稚可笑的“傻冒”!

● 上乘佳作应存古意,有古意则韵厚,深遂,古意中承载着古人精髓,蕴含着精典信息,故书家须穷毕生求之。

● 人有高矮胖瘦,书有雅俗高俗,虽指向不同,然则同理,雅者独标高格俗者低级乏味,一字之差,泾渭之别。

● 临帖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认识与感受,在一次次的肯定与否定中,每一次都有不同层次的飞跃,只有在否定中才能前进,才能看到新的自我,一步步向艺术殿堂靠近。然这一切是需要时间的累积与大量的临摹来完成,无论天资聪颖还是天生愚钝,概莫能外。

●艺术追求永存缺憾,故书法永远是遗憾的艺术。由此派生出晋尚韵,唐尚法,明清尚态,为何不将韵、法、态融而合一?其实此念纯属梦臆,也没意义!还是让其独立存在方觉可贵,这就是书法缘何成为国粹而历久弥香之浅显之由。书法只能在不断超越与否定中历炼,才能使其更趋完美,渐臻佳境。

●君子之可贵处,就在慎独,审时度势而慎行其事,独出机杼而个性完足。

●要使书法保鲜,须由技进道,取精用宏,要览群书穷其理,致广大而尽精微,则如锥储囊中,终会脱颖而出。

●重“道”与“气”何止儒家之推崇,此亦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之本源,若书作没有“气”怎会生发气韵生动,气脉通畅,更不会有真力弥满,万象在旁之状。故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是对气的极佳注解。

●“与古为徒”可窥书之流变。对古人应顶礼膜拜,方能渐入其精髓而受益,再师法自然,得造化之功,书艺则日臻妙境!

●人有美丑,书有雅俗,美者赏心悦目,丑者惨不忍睹。雅者阳春白雪,俗者下里巴人。

●艺术创作贵出新意,有新意则耐人咀嚼,无新意则味如嚼蜡。

●书法应当作人生境界来修炼,寻求与古人合的某种精神慰籍,从而使人生厚重、深刻、满足。

●当今社会已进入“人机”时代,使承载中华民族智慧与精髓之书法艺术日趋式微。实不必堪忧!书法艺术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内蕴,同时负载艺术家的人文修养,艺术识见以及独特个性,其艺术魅力将与日月同辉,光芒永驻。

●艺术创作应遵循自然之道,即必然中的偶然,既须意在笔先,更应无意于佳。

●学书之道不能靠外力施加,应自律得来,加之笔籍不辍,心仪古人,厚积薄发,定有所获。
 
●书之创作要发乎情,由微观的点画、结体到宏观的章法神采,若没有情之贯穿,作品则索然无味。书之欣赏则先观神采,再到章法,进而点画结体,虽序有变,然理趣相同。

●书法创作不要过于依赖灵感的光顾,殊不知即使来了灵感而不注入情感,所创之作也不会撼动人心,更不能耐人回味。只有融入情感,才能形神合一,心手交应,然后达到心手双畅之境,智者自能心会。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规律可寻,拿书法来说其规律就是“法”。“法”又分法度与方法两种,法度即约定俗成,此不赘言,单说方法就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谓。的确如此,每个人学书都有自己行之有效的“秘诀”,说“秘诀”有点玄,其实就是找到窍门,即规律。要善学加苦炼才行,但“学”比“炼”更重要,学是找方法,炼是巩固学的成果。善学者从一个字或几个字进而延伸几十至几百字,正所谓举一反三是也;而不善学者即便一天临上千字,最终只得一二字而已,这由少获多,由多得少,颇耐人寻味!

●人们观察与看待世间万物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或物所得出结论也千差万别,因每个人的观察皆出已意。故,常常以偏盖全,故庄子有“齐物之论”即从道的角度去体察万物,则万物同一也。当下书之评审与评论何尝不是如此?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虽仅八字却意味深远。做事为艺都该量力而行,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同时也应尽力而为,以求无憾。人不可奢求过高,更不能让欲望扰乱心绪。当现实与愿望相违,应及时调整或降低标准。通过降低标准来蓄积自己的能量,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人生!

●不要奢求书法会给人带来命运改变,当事与愿违时会感到很失望。但书法却使你精神富足,能够培养一个人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容面对人生的所有逆境与困惑。如此“恩赐”夫复何求?

●一个人书法成就愈高,愈知书之深邃,愈觉永无止境,因永无止境故乐亦无穷。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