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精彩专题 >

感悟
2013-11-11 16:32 来源:未知 作者:书法艺术网
 
   书法圈有个奇怪现象,令我费解,就是曾经在书坛叱咤风云的人物,近年来似乎销声匿迹。是他们又找到了更能实现人生抱负的事业,还是于书法不屑?我想绝大部分是因为迷茫、困惑阻碍了其良性发展,令人生惋惜之叹!其实每个书家在取得了一定成绩后都面临着发展瓶颈与挑战。是固守已有成绩还是沉潜其心寻求新的格境?众所周知,书法艺术是功力、才情、学养三者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至高境。若没有纯熟的功力技巧,纵有才情也力有未逮。然而,即使具备功力与才情若无学养的润泽与物化,也终为俗格,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
    对于风格形成是趁早还是趋晚人们见仁见智。我认为风格建立不宜过早,机械地重复自己很难再吸纳新的东西,更难由技进道。米芾45岁时还自谓“集古字”,尚未形成自己的风格。林散老衰年变法令人敬佩。而当下书坛人们普遍急于形成自家风貌。其实风格是随着书家对书法认识与理解深度以及功力技巧的提升自然形成的,并非在作品中刻意突出某个局部或笔法就是个人风格。我从不敢奢谈“创新”。事实证明超越自己都非易事,更枉谈古人了。古人没有创新一词,王羲之、颜真卿以及苏米黄蔡的传世佳作,皆是记事叙怀的手稿信札。而今人与古人生存环境大相径庭。当下进入展厅时代,为展览而创作司空见惯。于是乎,拼接、做旧、染色、冲刺、备战不一而足……
    我对创新的理解是借古开今,因艺术作品没有新旧,只有好坏,还是敬畏古人慎言创新为好。我于书法属于传统保守型,所谓传统就是深入经典探本溯源。所谓保守非头脑僵化而是保传统之古意,守典雅之品格。回顾近30年的学书历程,我于篆隶用功最勤。篆书是中国书法的初始字体,其质朴厚重,雍容典雅被后世所珍。然篆书又是较难突破的一种字体,其创作空间有局限性,不如行草书来得痛快淋漓。这就要求习篆者更应理性把握,深入经典,不激不厉以求风规自远。若能于平正中寓灵动,率真中见谨严是我所求。一旦选择了书法,便意味选择了孤独。每个人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就会为之而努力,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有时候美梦不必成真,享受逐梦的过程比好梦成真更重要。自己的梦想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用伪装,无俗务缠身,无案牍劳形,宽衣解带,素面朝天,一觉自然醒且又衣食无忧,安静地与古人对话是何等悠闲。一个人的世界安详静谧,思接千载,神会古人,充实地享受那份孤独寂寞,在宁静中找寻快乐,则此生无憾矣!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