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篆刻 > 金石杂谈 >

诚者不朽——悼印人童辰翊
2014-05-19 16:07 来源:未知 作者:耿忠平

 

     2013年7月2日下午2点刚过,同门郑福莉师姐电话告知:大师兄童辰翊走了。听罢不觉悲从中来。因为在昨天这个时候师兄何焕清和我还一起去医院探望他,尽管他已十分虚弱,却知道天气炎热,嘴里还嘟噜着,很吃力地示意家人拿水给我们解渴,并双手合十表示谢意……就在不久前,他还在为一老友出版印谱而张罗着呢。

      童辰翊生前是西冷印社理事、中国书协会员、上海市书协会员。他的书法古雅醇厚,端庄静穆,尤精小篆,于古拙、流畅中显现功底。他的篆刻遒丽婉转,舒和雍容,所作鸟虫篆印深得太老师方介堪先生精髓,于绸缪中寓意趣,引印坛同道瞩目。

       为人素来低调平和的童辰翎,还是一位出色的好编辑。他1988年调入上海书店出版社从事美术编辑工作,有机会读到店藏的许多古铜印与名家印谱,这对他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也给他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带来了诸多的启迪。看着这些破旧的印谱,出于一个篆刻家和编辑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萌发了重新整理编纂印谱的想法,而此时正处于“文革”之后篆刻艺术复苏的阶段,篆刻爱好者学习热情高涨,但参考资料匮乏,书店里难觅好印谱。同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印坛上也有一股热衷效仿时人,忽视传统的风气,不少初学者感到迷茫,无所适从。如果能将这些传统经典介绍给他们,必将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在得到上海书店出版社领导支持后,他开始了一个长达十数年的系统抢救、发掘印谱的浩大工程。为此,他跑遍了各大博物馆、图书馆,以及私人藏家,广泛寻觅旧印谱。而这些旧藏印谱,因年代久远或保存不善,大多已经破损或模糊。年近半百的童辰翊很快学会了电脑技术,从电子扫描到印作的修补,他都亲力亲为,一丝不苟,以篆刻家独特的眼光来研究和修复原拓的破损,恢复了原作的神采。

 


 

 

     如此专业水准和高质量的印谱一经问世,便得到了艺术界与文字学权威专家、学者的一致认可和好评,更在篆刻界引起轰动。优秀的秦汉玺印与明清流派大家的作品一一展现在爱好者们的眼前,如同给燥热的印坛吹来了一股习习凉风,使人们能静心地重新认识优秀传统,审视自已的创作,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打下厚实的基础。此外上海书店还打破了只为老篆刻家出版印集的惯例,大胆地为崭露头角的优秀中青年篆刻家们出版专辑,能否入编那套绿色封面的印谱,甚至一度成为篆刻创作成功与否的标志。在20年间,童辰翊先后编辑了《中国历代印谱丛书》、《明清流派篆刻家印谱丛书》、《现代篆刻家印谱》等系列著作60余部,为广大篆刻家和爱好者系统学习、研究历代玺印与流派名家篆刻作品提供了极佳的参考范本,对推动当代篆刻繁荣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童辰翊平时喜欢收藏印石和砚台,品类齐全,在圈内颇有名气。1998年,童辰翔根据自己历年的藏品,又从韩天衡老师和朋友那里借了各种名石近千方,结集成文图并茂的《中国印石图谱》,第一次将各地名品印石汇集在一起,填补了国内印石学术研究的空白,还被评为出版奖。有趣的是,当时童辰翊只懂印石不会摄影,而摄影师只会拍照不懂印石。于是,他将每一方印石的品质、特点,如数家珍地向摄影师讲解,不等这些印石拍完,童辰翊就掌握了印石摄影技巧,而摄影师在他的熏陶下也成了印石收藏的发烧友。

     令人遗憾的是,正当童辰翊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砚石图谱》编辑中时,查出身患恶疾,已力不从心,在几次住院期间,仍时时牵挂着那近千张砚台图片……我想,如假时日,后人会了却童辰翊夙愿的。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