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篇文章是两年多以前写的,当时我正处在人生的低谷,前途未卜,思绪烦乱。适逢《中国书画博览》杂志为我发专题,约稿要写一篇自述性的文字。就把我的经历、艺术追求和艺术思考作了一个简要回顾。这是后来《墨磨人生》这篇文章的前奏。这两篇文章合起来,可以对高庆春其人其艺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之所以重发,是由于在当时那种特定的时间段和特定的心境下,心中始终充满希望,虽然当时也没看到希望在哪里。现在看来,这些真的值得回味和纪念。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面对人生和艺术,这是今天要传达给诸位最重要的东西。
牛年春节刚过,北京结束了一百多天没有雨雪的天气,飘起了纷纷扬扬的雪花,瑞雪预示着新年的好兆头,也给人带来好心情。望着窗外的飞舞的雪花,回想走过的43年的人生路程,不禁浮想联翩。
我的经历
1966年1月的一个早晨,农历腊月二十二,我降生在中国东北北部黑龙江省鹤岗市一个干部家庭,因临近春节,父亲给我取名字叫高庆春。像那个年代的所有家庭一样,我们家的生活也很艰辛,父母操持家里家外,整日不停地忙碌。我童年时代是中国事件后期,因此记忆里的一切都是灰蒙蒙的调子。小学、中学都是在鹤岗度过的。大概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候,我从报纸上看到刊登的书法、篆刻作品,当时感到非常喜欢,就剪裁下来,积攒下厚厚的一大本,并尝试临习颜体大字,算是自学书法的开始吧。当初只是想培养一种兴趣爱好而已,这或许是我学书的萌芽阶段。
1985年我离开家乡,到牡丹江读书,学的是商业企业管理专业。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我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和学习,同时接触到牡丹江的书法篆刻家贾振祥先生。那时刻印的兴趣很大,课余时间经常跑到贾先生的家里去请教,刻印、习篆同步进行,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贾振祥先生作为我的启蒙老师,给予我的点拨令我终身难忘。1987年我回到鹤岗参加工作,结识了王仁安先生,在他的引导下,逐步开阔了视野。同年书、印作品被选入黑龙江省四煤城书法晋京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是中国书法复兴的时期,伴随着书法热的浪潮,我虽身居边疆一隅,却痴心翰墨,对书法篆刻的兴趣愈发浓厚,创作也一发不可收。从1990年入选中国首届书坛新人展开始,作品接连不断地全国书法篆刻大展上入展、获奖,我成了黑龙江省的一名书法骨干。1992年我被批准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这一年里,我被调到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工作。在省会哈尔滨工作的日子里,虽然工作紧张而忙碌,却使我更广泛地接触了社会,书印水平稳步提高。1995年6月,在三十而立的时候,我在黑龙江省美术馆举办了我个人首个书法篆刻展,时任中国书协主席的沈鹏先生欣然为我题写展名,80余件作品在黑龙江书法界引起不小的震动,好评如潮。同年冬季我结婚成家。2001年我被调到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转年被任命为省书协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在转年召开的省书协换届大会上,被选为省书协驻会副主席,是当时各省书协驻会秘书长中最年轻的。可以说这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从那时开始,书法既是我生命中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工作的重要内容,当然更多的是肩上的责任和使命。有人说如果能把工作和兴趣结合起来,那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我深有同感。
在主持黑龙江省书协日常工作的四年间,我竭尽心力为黑龙江省书法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工作。提出了建设黑龙江书法大省的工作思路;提出并实施抓书法创作、抓精品生产、抓人才培养三项工作措施;实现了黑龙江省书法工作的诸多新突破。与此同时我的书法创作也结出累累果实,参加了国内外一系列重大展览和活动。2003年我被批准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四届理事,那一年我36岁,是当时全国书协理事中最年轻的一位。同年被吸纳为黑龙江省九届政协委员。2006年被西泠印社批准为西泠印社社员,同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这期间,有奋力前行的苦恼、遭人嫉妒的困顿,当然更有成功的喜悦、创作的快乐和人生的成就感。
因工作需要,2006年8月我到中国书法家协会工作,主持《中国书法通讯》报。其间被聘为全国第九届书法展、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展等评委;特邀参加第八届国际书法展、当代篆刻艺术大展、中国美术馆篆刻艺术邀请展等;出版新著《当代书法大典高庆春卷》等。生活教会了我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从那时至今的日子里,我在北京这个广阔的人生舞台上,不断适应、调整、实践、悟道,积累了新的工作经验,有了更多的感悟,也对人生和艺术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和认识。一直以来,我以进取之心、感恩之心、思过之心作为我的座右铭,无论顺境和逆境,都更加自信和坚定地面对这个世界,执着而义无返顾地走我自己的路。这是我唯一的选择。
我的创作追求
我的书法创作主要集中在篆书、篆刻、章草三种书体上。
我是从习篆和刻印开始学习书法的,多年来一直把篆书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积累了点滴体会,在不断学习、实践、思考、调整中向前走。由于刻印的需要,我从小篆开始学习篆书。涉猎秦小篆及清人篆书。临习小篆的好处就在于可以锤炼篆书线条的质量,锻炼腕力,规范笔性。由小篆过渡到大篆的学习顺乎自然,无论是《墙盘》、《毛公鼎》等浑穆沉雄一路,还是《散氏盘》等雄肆开张一路我都尝试取法。写像结体容易,写出神采还要依赖笔法。我写金文发挥毛笔“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特性,不盲目追求铸造痕迹,注重书写性,给自己定了一个方向:“在笔墨表现力与金石趣味间寻觅一条属于我自己的路”。
十多年前第一次见到包山楚简的资料时,我被这种金文时代手写体鲜活灵动的线条和由此而反映出来的神秘的意象所折服,从此我关注到简牍帛书。心向往之,心追手摹。当然在实践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写简帛书取形易,取神难。因此,写楚简帛书应注意取舍和提炼,同时离不开金文的支撑。我是以金文为里,简帛书为表,形成当下这一带有简帛书意趣的大篆面目。在实践中,把握以下几点:其一,掌握金文与简帛书的差异。其二,融汇变通。我取包山楚简之秀逸洒脱、郭店楚简之流走生动、子弹库帛书之圆润宛劲、旁参战国纵横家之雄毅刚劲,在理解和领悟中展现楚简的稚朴和浪漫。临习和创作时最关键需要调整的是笔法,结字也不可一味追求怪异。其三,用金文笔法来融汇简帛书。金文笔法中正浑厚、力透纸背,正可以克服简帛书尖、薄、滑、飘等弊端,书写时既保持鲜活生动又不流滑。可以说掌握金文的用笔是学习简帛书的关节点。其四,文字取法避繁就简。在不违背文字规律的前提下,注重篆书的书写性和艺术性。必要时适当使用假借和异体字。
我当下的篆刻主要取法先秦古玺,追穆其浑朴、疏放、简淡、玄远的意象,我体会既要挖掘篆法、刀法、章法的表现性,重视视觉效果,又要注重作品的内涵,只有形式与内涵的高度统一,才能产生艺术感染力。我是持“以书入印”论者,近年来探索将带有简帛书意趣的大篆书法新面入印。追求“疏放朗畅、质朴清新”的印风是我这一阶段的“主旋律”,我追求在这一基调统摄下的变化,也借鉴了秦汉印、匋印、封泥、砖文乃至吴昌硕、齐白石、来楚生、易大厂的招数,力求刻出自己的感觉来。既强调整体大效果,求气韵生动,又关注细节刻画;既精心筛选入印文字,又把形式美一同考虑进来;既重视“篆”的丰富性,又强调“刻”的表现性。自知印外的修养是需要终生作的功课。
我的以上探索得到了沈鹏先生、张海先生、孙其峰先生、李刚田先生等名家的充分肯定。前辈的鼓励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动力。特别是在沈鹏先生门下学习,书法创作进入了新的境界。
我对书法的理解
无论是刻印还是习书,我都时常警醒自己:要独立思考,不盲从跟风。
书法离不开“古意”和“个性”。 “古意”离不开对传统的深入挖掘和汲取,“个性”可理解为当下的“原创性”。“原创性”绝不是照搬原始或稀有的资源,必须是以独特的审美视角来审视和提炼这些资源,加以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才能创作出真正有品位的原创性作品。古人讲“书如其人”,书法的实践也正是“人”与“书”相契和的过程,找到自我的坐标和定位,才算悟到了书法之道。当然,这一方面需要水到渠成和积累,另一方面需要“有心栽花”。
书法离不开“形式”和“内涵”。作为讲究形式感的书法艺术,强调视觉效果十分必要,但同时必须重视作品的耐读性,有细节的刻画。要做到既“好看”,又“耐看”,其实很难,这已超越了技法层面。
书法离不开“对接”和“融合”。书法创作各体兼能是不现实的,把握一、两种书体,深入挖掘其内在的联系,使之融会贯通,这是艺术创作规律。有意识地培养这种“通会”的能力,对书法创作来说非常重要。我这些年写大篆和章草,注意到以金文来融汇简牍帛书,复以简书来丰富表现力。由于坚持刻印,无形中对表达篆书的金石气息大有脾益。章草强调了方笔和圆笔的融合,以及墨的张力。在表达气韵时,调动字势内在呼应的因素,以求含蓄而老道。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篆书与草书的对接与互融。
书法离不开“沉潜”和“静养”。“无间心手”、“忘怀楷则”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境界。远离浮躁的最佳途径是潜下心来、甘于寂寞。诚如苏东坡所言“非人磨墨墨磨人”。书法需要“慢”和“养”。心态浮躁,笔下必然浮躁。保持平和的心态,心无旁骛地沉潜于书艺,在岁月的磨砺中滋养笔情墨趣,渐行渐悟,自然会进入新的笔墨境界。
相关文章
- 篆刻艺术的章法布局(2)2017-07-21
- 篆刻艺术的章法布局(1)2017-07-21
- 陈麦青:周柬穀的治印艺术2014-07-31
- 朱恒吉——平整中寓流动2014-07-25
- 张炜羽:楚简帛文篆刻创作自述2014-07-15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