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书法报社 > 导读 > 书法报 >

保留批评帖 《书法报》第23期5版
2014-06-11 11:45 来源:未知 作者:张瑞田

 

保留批评帖
 

■张瑞田

      每天都要到自己的博客上看看,这是一个特别的空间,有公共性,也有私人性。公共性在于,一篇博文发出去,引来不同人的围观,有叫好的,有谩骂的,不同的声音,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萦绕,感觉“百家争鸣”的时刻业已到来。至于博文被推荐到新浪博客首页,各类看客细读或草草浏览,更觉得有意思。当然,纷至沓来的正负留帖,也会在这一时刻到来。私人性在于,发表博文较为容易,只要离政治远一点,不诽谤、不造谣,哪怕文字粗糙,思想浅陋,都可以圆“作家”之梦。因此,我看重博客的公共性和私人性。那种自由的表达与理性的讨论,均可以视为社会发展的积极动力。
  博文被推荐,被报刊编辑选发,同时,也可能会遭到严厉的批判和无端的指责。一篇博文后面的留帖,验证着这篇博文的分量。进入自己的博客,一项工作就是给留帖的博友回帖,感谢、说明、解释,以严肃的态度,面对每一位博友的赞扬与批评。
  涉足文化批评与书法批评日久,难免会有“出格”的言论。既然“出格”,免不了惹是生非,于是,有的博文会招来言辞尖锐、情绪波动的批评帖。比如,一篇对某位书法家“不敬”的博文出笼,在得到一部分博友的肯定时,也会引起另一部分博友的不满。最让我不解的是,表达不满的博友常常匿名,不想让我知道他们的姓名,也就隔断了我与他们自由讨论的可能。我是不怕批评的人,我觉得,世界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和一种色彩,意见不同,不是可怕的事情,自由讨论嘛,真理是不怕讨论的,有一句老话说得明白:真理越辩越明。
  也有具名的博友写了一条条批评帖。博文写作处于自由的状态,自写自发;又由于水平有限,没有编辑把关,在材料使用和遣词造句上,都会出现纰漏。一篇博文把引用文章的作者张冠李戴,博友眼明,立刻指出,我也当即改正,回帖表示感谢。有人建议,这样的留帖可以删除,意思是把所犯的错误留在博客上有丢人现眼之嫌。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人难免犯错误,有错即改,闻过则喜,有什么不好。在东北遇见一位青年书法家,开始,他以谦恭的态度请我看看他的书法作品,我说不好,需要从基础学习。他不以为然,他对自己的作品很满意,认为我看不懂书法,误判了他的创作。几天后,在我的博客上看到他的抗议帖,他不仅否定了我的意见,还以极其刻薄的言辞表达了他的愤怒。我认真看了这条批评帖,我不生气,我觉得这是他的自由。“我可以不同意你的意见,但不能剥夺你表达意见的权利”,西人的这句话,一直是我的思想规范。迄今为止,我的博客上有许多条批评帖,我没有删除,这是博客的原生态,是需要维护和尊重的。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保留批评帖,就有了心理基础。同时,我一直认为自己是有缺点的,是需要批评的。在思想方法上,在价值判断上,在学识上,在道德上,需要弥补的东西太多。惟有理性的批评,才能得以修正。另外,一个以法律为主导的现代社会,批评是社会公器,没有批评的声音,这个社会注定是不健康的,甚至病入膏肓,步入死亡。今年“两会”期间,原北京市市长孟学农对某些领导干部出版的书表示不满,他说,一个人谈自己,不能只谈成绩,不谈缺点,也就是说,谈自己的经历,只说好,不说坏,就是不真实的,自然也没有多少意义。我同意孟学农同志的观点,我愿意看到博友们把自己没有察觉到的缺点置于大庭广众,任人评说。尽管会有短暂的疼痛,最终获益的还是自己。

  即使是对现代科学史了解不多的中国书法家,我估计对美国核物理学家费曼还是会有所耳闻的。费曼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奥本海默、贝特、费米等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一起参与组织实施了“曼哈顿计划”。费曼和中国书法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不知为何,最近我读到了关于费曼的一些故事后,却不由得联想到了书法。
  最打动我的是他深入浅出的能力。在一次学术会议间隙,一位速记员问他:“您肯定不是教授吧?”他颇觉奇怪,询问为何如此发问。速记员说道,速记员的任务是把每位发言者的每句话都记录下来,但其他人说话他一句也听不懂,只有费曼发言,全部能够听懂。据此推测,费曼也许不是教授。费曼的深入浅出,有一件事例更能说明问题,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失事后,费曼作为科学权威参与调查失事原因,当其他调查人员拿出了各种复杂而繁多的数据材料时,费曼却做了一个非常直观的、人人都能一目了然的演示实验,他只用一杯冰水和一只橡皮环,在国会向公众揭示了挑战者失事的根本原因——低温下橡胶失去弹性而导致燃料泄漏。他用这个极为简单的实验,让所有人明白了失事的真相。这说明,探索真理的过程也许是漫长的、复杂的,但真理本身往往简单明了,让人一听就明白,一看就了然。
  当年读大学时,有一位老师讲过的几句话至今记忆犹新,他认为老师讲课有四种类型:深入浅出型、深入深出型、浅入浅出型、浅入深出型。四种类型中,以第一种为最佳,学问很深,却能够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别人,让人容易接受;第二种无可厚非,他有那么高深的理论在那里,他讲得深是他的自由,你能否理解是你自己的水平问题;第三种也无可厚非,他学问不深,讲得也浅显,不管如何,听者总会有所得;最不可取的是第四种,学问并不深,却故弄玄虚、故作深奥,云里雾里,把人蒙得不明就里,一头雾水,实际上只是吓唬、糊弄、忽悠而已。这样的人,你留意一下,便会发现,在书法界并不少见。读一些大篇幅、大部头的书法理论文章,常常觉得如看天书,莫测高深,不知就里。有的喜欢生吞活剥一些西方美学理论的名词概念,或照搬一些古代书论的段子,以此显示自己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层层剥开这些堆砌物,便会发现真正属于作者自己的东西并不多。有的语言花哨、欧化,如同绕口令,又如同拙劣的翻译文字,将水分挤干,发现并无新的见解。听一些大家谈书法,也很难听到让人听得明白的话语,仿佛让人一听就明白,就不是名家、大师了。
  其实,书法固然是一门看似入门容易却很难臻于佳境的艺术,但也有一些能够讲明白、听得懂的道理,奥秘并不深奥,技法并不玄虚,关键在于长期临帖,懂得笔法后长期坚持不懈。作为已经成功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应该学学费曼,怀着真诚,对初学者讲一些深入浅出的书法知识。
  费曼令我钦佩的还有一点:他完全凭自己的兴趣来对待物理研究。有一次,他在康奈尔大学的咖啡厅看见一个学生抛起一个餐盘。他来了兴趣,决定用公式来描述盘子的转动和摆动之间的关系。经过努力,他终于发现,当摆动角度很小时,转动速度是摆动速度的两倍,并用公式来加以证明。当他把这一发现兴匆匆告诉贝特时,贝特问他:这有什么实际价值呢?费曼承认这的确没有任何实际价值,但他感兴趣,而且决定今后只为了自己的兴趣而研究物理。这恰恰使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意思的是,最后表明,他纯粹出于兴趣而研究的旋转餐碟的运动,也适用于电子旋转的问题,看似没有实际价值的研究也是有价值的。
  我觉得这一点对书法家也很有启迪作用。书法追求不能仅仅盯住眼前“有用”的东西,艺术不能太功利,不能太过追求实际价值,而需要凭兴趣爱好做一些事情。兴趣是原动力,也是最容易触发灵感源泉的媒介。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