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艺术天地 > 艺术市场 >

苏富比拍品《功甫帖》辨析:形体相似气韵不畅(3)
2014-01-16 09:59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单国霖 作者:书法艺术网

 

 

  《功甫帖》后翁方纲第一跋书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翁方纲时年58岁。此楷书结构紧密收束,用笔较坚劲,尤转笔方峻。与他在五年前即乾隆五十年(1785年)所书的《虞恭公温彦博碑跋》相较,结体亦瘦长紧结,然用笔并不一味坚劲,而融入了虞世南的清婉,二者小有差别。另与翁方纲也在乾隆五十五年所书的《行书伏波岩题记轴》(故宫博物院藏)相较,虽书体狭长,然笔法圆浑厚重,转笔委婉。而《功甫帖》中翁氏第二跋同为行书,结字偏于扁方,结构不稳,转笔方峻,两者有较大差别。此外与相近时期的翁氏书迹比对,如乾隆五十年(1785年)所书《摹石经跋》、嘉庆元年(1796年)所书《行书诗卷》(辽宁省博物馆藏)等,行笔均丰厚,转笔圆婉,无峻刻之笔,与《功甫帖》中的第二三跋之行书差异甚明显。如果说翁跋的楷书与翁之真迹书风尚相类,那行书跋就距离翁方纲的书体相去甚远。再则翁方纲在题跋纸上所钤“翁方纲”白文印、“宝苏室”白文印诸印,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上同文印相较,细处都有差异,故我对翁方纲题跋的真实性颇存疑。

  苏轼《功甫帖》墨迹本曾为张珩先生、徐邦达先生二位鉴定大师录入书中,都认为是真迹。张珩先生在《日记》(书画出版社2012年出版《张珩日记》第130页),1940年2月4日记载:“(韩)慎先北平诒书,寄示东坡《功甫帖》、元章《章侯茂异帖》、《道祖帖》、又陈俊卿、李寿朋二札子影本,索价二万元。中间《功甫》、《章侯》二帖最佳,《道祖帖》真而不精,又破损太甚。《功甫帖》才九字,若与《太简》为匹,则真属双璧矣。”文字中明言他看到的是影本,而上世纪四十年代影本应是珂罗版之类的印刷品,印制没有现代印刷那样精致,能纤毫毕现,《功甫帖》在形体上和苏体又十分相合,张先生认为真而佳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在他以后的《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里,不知出于何因,没有载入《功甫帖》。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二《晋隋唐五代书法卷》第323页里记载:“《功甫帖》一页,纸本小页,尺寸失记。”按语中谓:“《功甫帖》为第二幅,虽只九字,极为神采。”而清末李佐贤在《书画鉴影》里著录《苏米翰札合册》,苏轼帖二札,一札是《刘锡敕》,一札是《功甫帖》;米芾二札,一札是《道祖帖》,一札是《章侯茂异帖》。李佐贤对此帖的评价为:“此册属成邸(成亲王永瑆)旧藏,均经收入《诒晋斋摹古帖》,苏书尚完好,第二幅(即《功甫帖》)尤佳,米书前札(即《道祖帖》)已有漫漶字,后札(即《章侯茂异帖》)字虽不多却神采奕奕,有龙跳虎跃之势。”徐邦达先生文中没有明言他是否看到过《功甫帖》原迹,但记此帖为第二帖,似是从《书画鉴影》书中录来,而“极为神采”的评语也可能是看到影本后的印象。

  张珩先生和徐邦达先生是我极为敬仰的前辈老师,我岂敢有半分不尊重之意。徐邦达先生每次来上海博物馆观摩书画,绝大多数都是由我陪同,并认真作记录。2000年我还与钟银兰先生携带米芾《章侯帖》和黄庭坚《小子相帖》前往北京,向徐邦达先生和启功先生请教,二位先生都鉴定为真迹,并写了鉴定书,尔后此二帖都被购入藏上海博物馆,成为重要藏品。在此对《功甫帖》提出我的看法,是本着求真的态度探讨它的历史真貌,一得之见,还请各方家教正。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