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艺术天地 > 艺术市场 >

苏富比拍品《功甫帖》辨析:形体相似气韵不畅(2)
2014-01-16 09:59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单国霖 作者:书法艺术网

 

 

  细察《功甫帖》的用笔,大部分笔法较为丰润流畅,然而有些地方却显得别扭。例如“别”字,最后一竖边框线呈现不平整的波状曲线,这在苏字中是未见的。东坡书写时虽然行笔迟缓,但并不停辍,如李之仪所迹:“涣涣如流水”,取苏轼《中山松醪帖》中的“倒”字来比照,最后一笔竖划,下笔通畅无碍,仅有粗细变化,并无波状起伏。这种波动不平整的笔道,是对原本进行摹写时,用笔拘谨并有补笔才会产生的瑕疵。

  此外,帖中有些字笔划出现缺口或微凸的墨痕,不像是一笔写出的形态。如起首“苏轼”两字中的“轼”字,最后戈勾起笔处,出现两个尖棱,“功”字最后挑笔下端也有锯齿状突出,如一笔写出,是不可能产生这种赘笔的,苏轼《题王晋卿诗后》中的题款就绝无这种瑕疵。又第一行之“奉”字,撇笔起首回锋之尖端也很生硬,正如徐先生所说,摹写者往往“在起笔处显得不太自然”。这些很可能都是添笔填补后才出现的不合笔顺的毛病。

  另外,再说笔划之间的牵丝。书家书写时因笔划之间需气势连贯,出现牵丝是很常见的,但都显得自然和顺畅。而“功甫帖”中第二行之“奉”字,最后二横一竖,出现两处牵丝,第一处已有连笔不顺之嫌,第二处为结束竖划,再行上挑,殊不可解。而苏轼《江上帖》中“奉竭”之“奉”和《致南圭使君帖》中“朝奉”之“奉”,牵丝就显得十分自然。

  《功甫帖》中以上诸笔法的瑕疵,不合乎苏轼笔性特点,虽然形体极其相似,然气韵不畅,我认为这很可能是摹写所造成的失误。对此帖的看法,谨提出来商榷。

  苏轼《功甫帖》墨迹现知最早著录于清初安岐《墨缘汇观》法书卷上,全文为:“苏轼功甫帖,牙色纸本,行书二行共九字,书‘苏轼谨奉别功甫奉议’。后钤四印。虽只数字甚佳。”现墨迹本上钤有安岐收藏印“安仪周家珍藏”朱文长方印,经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330页第19号同文印相较,印文相合,应为真印。墨迹本上尚残留有四印,即右上方钤朱文半印,残存或为“图籍”二字;右下方钤“□□世家”白文方印半印;左中部钤朱文长方印半印,印文不辨;左下方钤白文长方印半印,疑为“義”字,与安岐著录记载相符。安岐著录的有可能即是此墨迹。江德量、张鏐、翁方纲等人藏印都为安岐之后的藏印。

  对翁方纲题跋的质疑

  翁方纲题跋共三段,下部中间钤有项元汴藏印三方。右方第一跋署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秋九月十有二日”,其他二跋未署年。将翁方纲题跋的文字与翁氏《复初斋文集》所载《跋苏书别功甫帖》相较勘,在字数和文句上有出入。

  翁方纲题跋同一纸上钤有明项元汴三印:“子京”朱文葫芦印、“项叔子”白文方印、“檇李项氏士家宝玩”朱文长方印,经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第82号、80号、108号相较,都有细微差别。且安岐《墨缘汇观》著录中未提及项氏此三印,而同书中著录苏轼《复盆子帖》中写明“帖经项墨林收藏”;另一著录苏轼《一夜帖》中,写明“前后空纸有项氏收藏印”。项元汴为明代著名收藏家,《功甫帖》上若有项氏藏印,即使在另纸上,安岐也不会漏记。故翁氏跋纸上项氏之印可断为后加伪印。

  再谈翁方纲的书法,翁方纲有很深的书法根基和造诣,在书史上被誉为清中期四大帖学名家(即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之一。翁方纲楷行书根基于唐欧阳询和虞世南,尤其对欧阳询的《化度寺碑》反复临写揣摩,同时也学颜真卿,吸收颜字的浑厚,中年以后形成成熟的书风。他的楷书瘦长紧劲,笔法较为清劲,较多取欧阳询法;行书结体清正紧结,而较多跌宕之态,笔法圆厚委婉,更接近于虞世南。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