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艺术天地 > 艺术家 >

张志民:道法天地间 化写心中山(2)
2014-07-25 14:54 来源:艺术家提供 作者:王兴堂、侯弟坤
  “接触张志民其人,或不见其人,只看他的照片,你会得出这样一个印象:志民者,憨态中透着几分机智。天真中含着几分老辣,放达中兼有几分矜持,狂狷中并存几分谦卑,散淡中伴随几分奇倔……倘若概括为一句话,那便是‘具大家气象’”。(4)大凡人所具有的某种气象,一方面是由天生的资质所决定,另一方面则是后天修养所成。张成民是齐鲁大地上生长起来的艺术家,鲁北平原人的朴实诚信养育了他最初的性格,而后随着人生的不断历炼,他身上集结了齐鲁文化的最优秀品质。齐鲁文化曾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头,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交流,今天的齐鲁人文内涵也许让人感到有些朦胧,但它的立本保民、仁爱诚信、崇尚礼义德义、务实开放、奋发自强、朴实雄浑、吃苦耐劳、儒道文化的积淀、天人合一的理想等早已溶入了山东人的血液中,张志民身上所具有的这种“大家气象”便是齐鲁文化的典型显现。

  张志民为人正直豪爽,胸怀广大,率真而诙谐,好交朋友,待人真诚热情,凡与他交往的人无不为其豪放热情的性格所感染。他喜欢古战场的悲壮苍凉、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雄功伟业、仗剑走天涯除暴安良的侠客行……所以他喜欢用战争的术语来形容他的画,他的作品中有《布阵图》、《侠客图》以及浩大战场的影子。在艺术上,张志民喜欢“大”,以“大”为美。这源于他的性格和他所崇尚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大儒精神和“鲲鹏展翅逍遥游”的大道精神。所以他的画“启人高志,发人浩气,有雷霆风云之奇变,有烟云日月之伟观,有山神海灵之呐喊……”⑸充满了雄强博大奇幻的气象。

  张志民是有责任心的艺术家。他以“本”之责,立身行事,在艺术上,他不投机取巧,不沽名钓誉,而以“本真”之心对待艺术,率性尽情而为,所以他的画能每幅每异,能攫其神夺其魄,在现今画坛日趋商品化的时代,张志民能“出污泥而不染”是出于对艺术的真爱和责任。他说:“有思想的山水画家,不应该只关注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的自然景观,也不应该只留恋于‘野鹤闲云’‘悲秋’‘独吟’的文人情结。新时代,需要艺术家的独特思维,需要艺术家一种超越地域、民族和国界的艺术思考,一种更为广阔、更加远大、更高层次的艺术思考。需要艺术家的心声、良心和正义感、社会责任感。”⑥艺术是人类精神的最高体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必须必然具有艺术责任感的。在为师上,他重道守业、恳恳勤勤、为人师表、谆谆善绣、因材施教、灵活多变、关爱学生,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但他常常自责,责怪自己太忙与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太少。在为官上,他光明磊落,不营营苟苟、克尽职责、锐意改革、务实创新,如他作画一般情真意切,决不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处处时时为山东艺术学院的未来发展着想。他常说:“我们这一页就要翻过去了,未来是你们年青人的,但我们必须培养好接班人,从现在就得做起。”因此,他努力扩大校区建设,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师资建设、学术梯队建设,积极为广大师生打造深造学习的机会等等,一系列大胆的举措为山东艺术学院的未来发展铺设了广阔的前途。

  张志民是个思维敏捷、自由开放、视野广阔、不拘于常法的人。他爱好广泛,亦文亦武,于儒于道于佛他都涉猎。在艺术上,他兼容并蓄,超越地域、民族、国界和艺术种类进行艺术思考,把人生、社会、工作都与艺术联系在一起,看作一种艺术的状态,所以他的画既有深厚的传统,又有现代艺术的语言,更有玄之又玄、说不清道不明的瑰魅,混沌、浩博、繁复、广袤……无法简单地用某种形式主义语言来界定它。在为政举措上他亦能做到广开思路,锐意改革。与俄罗斯、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的联合办学便是一例。

  由于强烈的责任心,张志民是积极入世的,但他能做到不为世事所碍。他说“君子事来则动,事去则安”。在出入之间,他来去自由,他说:“自然界真美,每一块石头,每一株树木,甚至几棵小草,几片土坡,都另有情致,三月的花丛、五月的麦田、八月的行云,无处不是诗,无处不是画。假若你没时间到名山大川去游览,只要你能略微注意一下你的身边,抬头看看向你跳跃的树叶,看看午后太阳挂在树枝上的笑脸,看看流淌的小溪,看看布阵的云彩,看看繁忙的人群,看看繁华的闹市,你一定会有艺术‘发现’,因为你是一个画家。”⑦怀揣这样一是颗热爱自然、时时发现美的艺术之心,人怎能不超然。超然处世是张志民执着性格的另一面,这种超然与他天生豁达的性格有关,与他喜欢的道禅有关,更是齐鲁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表现。所以张志民能做到“心与物冥,”以一管之笔,在一尺半幅间拟写太虚之体,尽显天地造化之玄机。

二、笔驰墨涌真气浩然

  对一位正是年富力强,处于创作旺盛期的画家做以定格的评价或仅从某一点来评说都难免失于偏颇。那么,最保险的评论方法应是立足于其不同时期作品的基础之上,因为艺术作品最能反映艺术家的人格蕴涵和艺术追求。那就让我们顺着张志民不同时期的作品特点来探寻他的心履历程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吧!

  张志民早期的作品有很多是属于关注社会现实、弘扬社会主题、富有社会责任感一类的入世之作,如《路遥遥》、《将军出山》、《铁道游击队》等等。“这时期创作的都是富有正义的、真诚的、无伪的‘心声也’的作品,属入世精神一系”。⑻这些作品大都黑密厚重,气势宏大,场面壮观,主题性强,表达了作者希望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的心声,也体现了他金戈铁马、吒咤风云、建功立业的将军、侠客的情怀理想。张志民此时期的其他山水作品或小品画已具备了他黑厚、水墨淋漓、笔势迅急的特点,但无论在构图结体上还是用笔用墨上都具有明显传统程式的痕迹,如《山水与狗系列》(1985年)、《江湖夜雨》(1989年)、《简笔山水》(1989年)、《晚晴》(1993年)等等。1995年、1996年期间,张志民山水画的独特风格更加明显,趋于成熟,如《深山论道》(1995年)、《山水赋图》系列(1996年)、《黄昏无言》系列(1996年)、《问道》(1996年)等,这些作品所吐露的各种信息都已表明张志民山水画独特风格的真正形成:笔墨痛快淋漓,一气呵成,画幅的结构更准确地说是通过一股猛烈的气息凝结在一起,画面上的点线、墨块亦山亦水、亦草亦木,没有明确的界定,浑浑蒙蒙地被一股气息集结在一起,演奏着天地自然的撼人乐章。张志民在1996年创作的《问道图》、《天道永恒》中有这样的题画:“天道永恒,人道多变,人必应变。适恒方顺天意,若持一不变便成死局,若变而忘恒亦致迷途,然恒变二字又蕴含万机”。这段“恒变”的文字,非常明白地表达了张志民在风格变革期对“变”与“不变”、“取与舍”的思考。1997年,《张大石头入境山水》系列的出现,则是张志民画风的进一步升华,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大品、小品都气韵生动、生机盎然,或笔走龙蛇似有雷霆万钧之势,抑或清寒高古似流水低吟,或时空倒错、神秘幽深,或泼墨淋漓、惊涛拍岸。笔墨语言个性化极强,借用许多现代艺术的构成要素,画面却极具文人的情怀。评论者常把张志民的这组《入境》系列,同他所具有的老庄思想联系在一起。不错,这组作品确实达到了物我相融、美善统一的艺术境界。但它并不是一味静穆地消融于自然“欲辩而忘言”,那些迅急的点线分明涌动的是勃勃的生机和压抑不住的激情,那排山倒海的气势有时甚至是剑拔驽张,不再是传统的温文尔雅,也不是“小文人”的浅吟低唱,更不是草莽之人的狂喊乱叫。因此,这组作品一如作者复合的性格而具有多重性,它既有道家的超然出世,更蕴含了儒家“天行键,君子当自强不息”的浩然奋发之气。《张大石头入境山水》中有题画诗亦可证明这一点,如“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过寒谭,雁去而潭不存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即空”。再如,“大夫在世应文就武,待时而动,不能与草木同腐。”一个完完全全把自己消泯于自然中的人是不会有如此慨言的。另外,张志民的这组《入境》系列已显出了《生灵与大自然》系列山水画的端倪:分割画面的无端由线段、横空出世的墨块、整齐排列的山峰、渐渐远去的光影……都预示着某种新形式的出现。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