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理论 > 书苑杂谈 >

冯宝麟:双篆合璧
2013-10-24 16:33 来源:未知 作者:书法艺术网

 


 
 
冯宝麟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副研究员,中国篆刻艺术院导师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双篆合璧
 
书法报:冯先生您好,您的篆书作品在十届国展上获奖,使很多人对您的篆书风格有了了解。人们感兴趣的是,以篆刻名世的您这次却是以书法获奖。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冯宝麟:是的,书法作品在十届国展上获奖令很多朋友颇感意外,这是因为我的篆刻太被人们所熟知的缘故。其实,书法一直是我所珍爱的,而且默默地耕耘着,特别是近年来,提高书法的创作水平,实现篆刻、篆书的“双篆合璧”已经成为我努力的目标。“插柳不叫春知道”,莫问春来早与迟,韬光养晦,潜心而学,总会有所收获的,我坚信这一点。
 
书法报:由“刻”而“篆”,由“印”而“书”, 您实现了“华丽转型”,而且好象是在转瞬之间,请问你凭藉的是什么?
冯宝麟:如果说“书画同源”的话,那么书与印就是一对同胞姐妹,“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早被人们奉为金科玉律,这也是文人篆刻能于工匠之作脱胎而进入艺术圣殿的根本依托。多年来的篆刻创作实践,多年的篆字应用,对古典篆书的独特魅力早有领悟,而且因为篆刻创作,要谙熟“六书”原则,这都成为篆书创作的能量储备。所以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哪里有转瞬间就能实现的梦想,实现理想的路上从来都是荆棘丛生的,它考验着每一个人对艺术的虔诚。
 
书法报:能具体地介绍一下您篆书创作的风格特色吗?
冯宝麟:我的篆书风格是极具古典韵味的,是秦玉箸篆的个性化创作。在保持秦小篆结构典雅气息醇和的基础上,强化了笔意,强化了篆字的书写性,打破秦小篆线条等粗的格局,使线条的变化更加丰富,也更具表现力。我想,这样更能融入自己的文化情怀,更能体现自己的精神状态和相对独立的审美诉求。
 
书法报: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冯宝麟:书者,心之象也。一个艺术家,首先要有自己的文化精神,要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当这种文化精神和审美理想与传统的文化经典邂逅,便能孕育出艺术的新风尚、新风格。其实,写类似风格的书家,古代有当代也有,但我没有去效仿,而是以我对篆书精神的理解,以我对书法传统的认识为基础,直写心境。
 
书法报:一种新的艺术风格出现,关键的因素是什么?是艺术环境?还是欣赏者的审美需求?
冯宝麟: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内、外两种因素决定的,书法也不例外,也就是说,一种新的书写形式或者说是新的风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要强调一点的是,在这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艺术的创作主体——艺术家。对于艺术创作来讲,没人会告诉你应该往哪里走,这时,你所能依靠的,就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自觉。
艺术家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同时,不忘寻找个性的家园,并让个性之树沐浴时代的新风迅速成长,长成一片美丽的风景,唤醒沉睡在欣赏者心底的对新风格的审美渴望,这是艺术家的天职。
 
书法报:您的书、印创作,遵循了什么样的原则呢?
冯宝麟:艺术创作是应该大自在、大自由的,是一个让心灵自由飞翔的过程。当然这种自由是相对的,有前提的。就象一只雄鹰,自由飞翔的前提是要有一双能够搏击风雨的翅膀,要能找到一片容你自由飞翔的天空。
如果说我的创作原则,那就是“法古思变,创新能典”。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立足时代而不流于追随。不守传统,便无艺术可言;没有创新,便没有艺术的发展。而保留一份清醒,让独立的思想催生个性的创作则是我的信条。
 
 

 

 

 
冯宝麟 篆书条幅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霑巾。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