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拜见清末秀才苏局仙
2013-10-18 10:3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追忆拜见清末秀才苏局仙
梁海清
1987年7月2日上午,下着毛毛细雨,我们一行四人兴致勃勃地来到上海南汇周浦乡牛桥村,登门拜见当时中国最后一个留在人世间的清末秀才——苏局仙先生。
在朋友的引导下,我们穿过百花盛开的农家小院,直奔老人家的“水石居”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位老人:苏局仙和他的儿子苏健侯。苏健侯老伯热情地为我们泡茶、让座。在得悉我们是专程从安徽芜湖来拜访苏老翁时,他凑近老人家耳边,高声禀告有远方客人拜望,老人以微笑的面孔扫视了片刻,表明老人家对我们的来访是欢迎的。
他身着白色老布(即手工纺织)对襟便装,下穿黑色平布打褶的齐膝短裤,系着白纱编织的裤腰带,腰带两端齐垂膝下,脚穿黑色圆口布鞋。老人家个头不高,戴着一副老花眼镜。他那慈祥和善的面孔及其神态与中国普通老百姓没两样。胡须、眉毛、短发稀而白。当初虽是百五高龄,但并非我们想象中的老态龙钟之态,但毕竟年事过高,语言交流难免有困难。他端坐在那半旧的藤椅上,面对临窗的书案,手提放大镜,借着窗口射进的光亮,十分认真地阅读大概是刚刚收到的信函。
苏老翁书房的墙壁上挂满当代书法大家和著名人士亲书条幅,一般是以玻璃镜框镶嵌,最引人注目的是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所赠条幅,称苏老翁“诗书巨匠,高寿百龄,国家之瑞,举世所尊”,当代大书法家、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以及中国民盟副主席楚图南也挥毫书赠。
书房的正中央摆着一张长方形且古色古香的书案,其表面磨得光亮,也许就是这张光亮的书案,陪伴着老先生度过坎坷传奇的一个多世纪的岁月,使老人家与我国著名书法家、诗人孙墨佛齐名,被誉为“南仙北佛”。案上堆满文房四宝和一些杂物,墙边立着一个大书架,较整齐地摆列着多种书籍。其中一个精致的书箱上以正楷所书“资治通鉴”四字。据说老人家喜读史书,博古通今。
紧挨书架的墙边有一张四人座沙发,我们同道来者均坐在上面,与苏健侯老人攀谈起来。我信口问到:“苏老伯,您老多大年纪了?”当时苏健侯老伯已是七十七、八岁的老人了,但他却答道:“我还小,八十岁不到。”当初我是一个三十七岁的年轻人,苏老伯够上我的爷爷辈了!
苏老伯不太健谈,但很热情,地地道道的上海话,我似懂非懂,同伴不时用普通话“翻译”。交谈中我提出与苏老伯合影留念,经应允后,但苏老伯一再谦让不居中位。当我再次要求与苏老翁留影,经苏老伯禀报其父,老人家欣然同意,马上放下手中的信件和放大镜,慢慢立起身来,我喜出望外,迅速赶上将藤椅转向扶老人家坐下,并搬来一张太师椅紧挨其身旁,一道闪光,留下了我与苏局仙老人珍贵的合影。
苏局仙老先生生于1882年,与鲁迅先生同庚,卒于1991年12月,享年110岁。迄今为止,是中国最长寿的书法家之一,有称“最高龄的书法家,最长寿的诗人,最年长的文史馆员,最高寿的教师,年纪最大的晚清秀才,笔龄超百亦为全国之最”。
苏老翁长寿秘诀不仅是长期习书,同时他还在生活上注意调理,苏老翁“基本吃素,早睡早起,劳逸结合,心情舒畅,有病调养,尽少吃药,生活有序,不慌不忙,饭后百步,寄情翰墨。他把写字当作一种体育锻炼,运腕时还要配合呼吸”。先生平生遇到苦难和艰辛真不少,他从不悲观,每当遇到不愉快的事,一是丢开,二是找小朋友玩,三是照照镜子。他以苍劲有力、琅琅上口的长寿三字经表明“人长寿,并不难,要早起,须早眠、戒烟酒,忌暴食,饥即食,倦即眠,休烦恼,抱乐观”的科学健身道理。
据说苏局仙老先生的家族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后裔,故有一脉儒雅之气。他不仅是名扬海内外的书坛巨匠,还是一位“高产”诗人。每日濡墨、赋诗作词习以为常,即使在病中仍寻章觅句,由其子苏健侯笔录,晚年集成《病榻余吟》,据说他一生赋诗作词万余首,在这些诗的海洋中,有很多诗篇体现这位历经漫长历史时期的老人热爱新社会、控诉旧世界、赞美新生活的高尚思想境界。例举诗云:“半夜惊雷雨,今年第一声。花飞三月暮,日暖几时晴。水长秧苗绿,风来麦浪轻。田家犹未厌,沟浍望皆盈。”绘声绘色地勾画出了生动的农事景象,给人以春意清新身临其境的感受。
这位历经五个历史时期的末科秀才思想之新亦属绝无仅有。
苏建侯老伯告诉我们,上海市历届市委政府领导对老人家均十分尊重和关怀,几乎每逢新春佳节都登门看望,为老人家祝寿拜年。为使老人家偶尔出行方便,政府出资特意铺修一条道路通向牛桥村,路面虽不宽广,但十分平坦,被人们称之为“苏堤”。苏老伯也是由政府安排在其父苏局仙老先生身边工作,照顾老人家的生活起居和 接待来访客人。
1986年春节,江泽民同志(时任上海市市长)致函苏老先生:“苏局老,年前接赠条幅,并蒙给以鼓励,不胜感谢。苏老字迹秀丽,致为欣赏。春节来临,祝您老健康长寿,合家欢乐,万事如意,敬颂大安。”同时附名片嘱咐:如遇急事,可拨我的专用电话。由此可见,党和政府对前清秀才苏局仙老人是何等尊重和关怀!
苏局仙老人既是长寿星又是文曲星,他的书法和诗词吸引着无数读者。我这次有幸拜见老先生,使我终生难以忘怀。说心里话,藏在心中的一个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得到老人家的墨宝,但难以启齿,最后我终于鼓足了勇气斗胆索要。真没想到老人家欣然同意我的心愿,由于当天阴雨,光线较暗,书写不宜,未能获得。苏健侯老伯答应“写好寄去”。果然在我返家不到两周时收到苏局仙老先生亲书条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上款“海清先生雅正”,下款“上海南汇百五岁苏局仙”。
笔者喜得前清秀才苏局仙老先生亲书墨宝,感到十分荣幸,一直珍藏,视为传家之宝。让苏老翁的儒雅灵气和遐福,一代又一代地永远传下去!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章
- 格高莫过于八大山人2017-08-10
- 《汤文选谈艺录》选摘2017-08-08
- 2亿元兮甲盘的文字考2017-07-31
- 言论 | 传统文化断层导致美变异2017-07-26
- 书法无“韵”,只能落俗2017-07-21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