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书作为汉字早期字体的总称,涵盖了自商至秦一千多年出现的各种字体。篆书处于汉字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汉字正处于不断演进的状态中。从载体材料看,有龟甲兽骨、青铜器皿、玉、石、竹简、木牍和丝织品从成字方式看,有用刀刻的,有铸造的,也有用毛笔写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大篆到小篆,字形有变,材料各异,篆书的章法布局样式也在变化。
四祀其卣铭 商代
四祀其卣铭是商纣王四年器,为其所铸。其所铸的青铜卣共有三件,即二祀、四祀、六祀。卣,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皿。四祀其卣的铭文拓片现藏故宫博物院。铭文计8行,共42字,是目前见到商代青铜器铭文字数最多的。此铭文铸在卣底部圆形的平面上,布局十分困难,而作者能够在行列安排上采用疏密交错的方法,使每行字数依据该底面圆形的要求安排得多少不等,且每一行的字形也大小不一,相映成趣,布局自然得当。笔画形状也粗细不一,多有变化。有些字的写法与甲骨文类似。通篇铭文显得古朴厚重,体现出早期金文的书法特征。
墙盘铭 西周
墙盘是西周恭王时期的青铜器。1977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现藏宝鸡市博物馆。“盘”,在上古是用来盛水的器物,不是吃饭用的,比现在用来吃饭的“盘”大。墙盘铭文18行,共284字。据考证,此铭文是史墙亲自书写的。内容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称颂西周六世先王及当时国君的功绩,后半部讲述的是史墙的家史,很有史料价值。通篇铭文端庄秀丽,古奥典雅,精致凝练。书写行笔流畅,笔画细劲匀净,起收藏锋,转折圆柔。字形修长方整,结体均衡。布局纵横有矩,排列疏朗而整齐。其代表了西周中期金文最流行的书写风格。
散氏盘铭 西周
散氏盘,也称“散盘”,盘高206厘米,底径长411厘米,是西周厉王时的青铜器。清代出土于陕西凤翔,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与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并称“四大国宝”。铭文铸在盘内底部,凡19行,350字。内容讲述的是矢人将田地够付散时所订约契,是研究西周土地制的重要史料。从它身上我们可以得知,西周时期土地占有权的转让是十分严格的,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先要勘察地界定出标记,再让有关各方协商订立盟约,并要宣读誓言,写契约:铸铭文。
从文字书写上看,散氏盘铸造之时,金文书法已进入成熟期。一般的特征是:笔画粗细大体一致,横平竖直,分布均匀,讲究对称;字形长方端正,排列得很整齐,有强烈的秩序感和装饰色彩。而散氏盘铭文则写得简便随意,十分生动。全篇很难找到平直规整的笔画,多数笔画写得往左下篇斜;结体也很灵活,多是左高右低;字形略带扁圆,或俯或仰,或欹或正;章法布局虽大体上纵横有序,然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亦多有争让错落,彼此呼应。通篇铭文如满天星斗,令人目不暇接。在西周金文中,散氏盘的铭文书风是最独特的,有人说它是“金文中的草书”,乱头粗服的风格中显示出一种率意自然的美。
虢季子白盘铭 西周
虢季子白盘是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上古时,“盘”是水器,不是吃饭用的。该盘长方型,口径长137厘米,宽86厘米,腹深37厘米,重约225公斤,差不多有洗澡盆那么大。清代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始出土时,村民曾拿它当饮马的水槽,被人以廉价购得。刘铭传率军打太平天国攻陷常州,从太平军护王府中得到,把它运回安徽老家。解放后,刘的后人将它捐献给政府。虢季子白盘实物今藏中国国家博物馆。盘铭记载了虢季子白征战凯旋受到周王嘉奖的事。此铭通篇气韵统一,疏落大方,秀美典雅。笔画纤细而有力度,字体严谨而自然。从书法的角度看,它的最大特色表现在章法布局上,字与字之间的离距、行与行之间的距离都较远,显得尤为疏朗雅致、从容平和。
相关文章
- 书法悦读|书法创作需要学会因势利导、节外生枝2018-03-02
- 书法悦读|经典碑帖中的“横鳞”与“竖勒”的组合方式2018-03-02
- 从族氏徽号位置看西周成王时期金文书法布局2017-10-27
- 东风又起 时代更新——书法事业发展现状一览2017-07-11
- 王铎书法创作思想初探2017-07-03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