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理论 > 理论研究 >

孙过庭《书谱》理论价值研究(2)
2017-07-03 10:22 来源:未知 作者:王景


  尽管看上去是在说明书法的表现性,而其主旨却是从书法学习立论的。亦即告诉我们,要学习王羲之书法,首先就要弄清楚它们所表现出的情感内涵与心迹特征,若“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就不会真正认识、理解王羲之书法的奥妙,也就是说,如果指不出各篇风格的差异就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背后所揭示的情感与内涵。于是从一个侧面告诉人们,学习王羲之书法,并不是要亦步亦趋,一成不变的描摹每件作品的具体形式,而是要通过作品的学习去体会作品所体现的风格、神韵和情感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对应规律,这里揭示的正是一种书法学习的普遍规律,也是书法学习的本质问题,一种颇为精辟的美学概括。


  其二是“骨气”和“遒润”兼重的问题。对书法学习中观念的取向,我们认为,孙过庭是处于儒家思想立场的。孙氏认为学书首先要关注与掌握的是“骨气”,但又不能忽视“遒润”,应该取一种兼重“骨气”与“遒润”,而又以“骨气”为主的学书理念,着正如他对文与质的看法,从本质上讲这正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理论同一性。
  其三是强调书家性格气质对学书的影响。孙氏认为人的性格气质对学习书法起着关键作用。孙过庭说“随其性欲,便以为姿”,亦即是说书法艺术的学习阶段其表现性的本质则已经是“昭然若揭”了。


  第四是对学书与成家的步骤和过程的讨论。对此《书谱》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逾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二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子敬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不侔,亦乃神情悬隔者也。”


  这里面主要包含着两个问题。首先是年龄因素对学书与成家的关系的讨论,在这里孙过庭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认识到了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由于生理条件和思想水平的差异,在学书方面肯定会各有所长。并且用“通之际,人书俱老”,强调书者晚年可以成家的问题,他认为“人书俱老”的原因是因为书者在主观上已经达到了“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之境。其次,孙过庭提出了一个具体的学书步骤的三段论,即由“但求平正”到“务追险绝”再到“复归平正”,这是书法学习中的一条普遍规律。
 

  其五是关于天分与功夫的问题。孙氏虽然并未直接论述天分与功夫的关系,但在其书论中也隐隐然若现,如他提出“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可明焉”,又如在谈“劲速”与“迟留”时说“非夫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从这些均可看见,孙过庭首推天分,亦重视功夫。


  其六是书法学习的功夫问题。他认为要想使书法的书写技巧掌握得出神入化,就必须勤学苦练。关于《书谱》中对该问题的描述,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图表来说明。
  可见,在孙过庭看来,平日的学习训练,应以技巧的掌握与应用的出神入化为旨归。


  第八是孙过庭《书谱》中书法审美标准的确立。尽管孙过庭有“偏工易就,尽善难求”的感慨,但他仍然还是提出了尽善的目标。他说:“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气既存,而遒润加之”。孙过庭认为,学习书法首先要树立骨气,或者说笔力之美是臻至尽善尽美境界的第一个必要条件。接下来,孙氏提出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观点。要求结构与章法要既有变化,又不能相冲突;要和谐,但又不雷同刻板。最后说“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方能“风规自远”,这即是说对书家而言,要在修养、气质和心理上作更高层次上的规范。可以说,到孙过庭这里,将书法进行秩序化的努力已处在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上。这种对书法的秩序化与孙过庭的审美视角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九是《书谱》在行文过程中所调用的辅助性学科。这是古人做学问的强项,即在论述中,调动考据学和文献学等辅助性学科说明书法学科的问题。例如他在《书谱》中论证了传世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为伪作,说其:“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观失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在。岂有贻谋令嗣,道吐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短短数句,可谓将托伪者辩驳得体无完肤。另外,他对当时的时风也作了一些批评,如他谈到有人根本无鉴赏水平,随便评论好坏,所以他提倡要“玄鉴精通”。
 

  第十是《书谱》的行文方式与方法,尽管我们认为《书谱》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不可多得的理论巨著。但在批评学立场上——尤其是批评方法上,却不尽如人意。这里主要表现在其所采用的“骈文”形式,但与汉晋书赋内容不同,孙过庭是在用骈文的方式来说理。然而用骈文毕竟不如散文方式更能直接深入到问题的核心,况且骈文形式也限制了自己。也正因为文体所限,在批评方法上,相对缺乏鲜明度与逻辑力量。关于《书谱》的另一个缺陷,是尽管理论色彩非常浓,但文章结构较为散乱,以至后世学者对《书谱》的分段引起许多的争论。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感觉到到了《书谱》的魅力,它的涉及面如此之广,讨论的问题如此之多,其揭示的思想观点如此之丰富,可以说,所有这些都闪烁着一位虔诚的艺术家睿智的光辉,它几乎照亮了唐朝以后的千余年的书法史。孙过庭不但大大超过了前人,而且为其后整个古代书法理论史上的绝大多数论书者所难以望其项背。这些也都使孙过庭当之无愧成为我国古代书法史上屈指可数的几位划时代大师之一,对于孙过庭及其《书谱》,在感叹、敬畏之余,我们更多的是要学习,在我们不太注重进行理论思辨与艺术本质追求的古代书法和美学典籍中,《书谱》完全可以与其它诸如《文赋》、《沧浪诗话》那样的名著相媲美。如果说唐代书论体现了一种审美观念的更新和对新的审美理想的企望的话,那么孙过庭的出现,已经自觉进入了新的审美风尚和书法秩序的建立。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章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