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教学 > 临帖指南 >

柳公权《神策军碑》临习指导 笔法分析
2014-07-15 16:55 来源:未知 作者:书法艺术网

一、《神策军碑》概说
《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立于皇宫禁地,碑石大小不明,崔铉撰文,柳公权书。是年,柳公权66岁。“左神策军”是唐天子最精锐的部队之一,由拥立武宗有功的宦官仇士良指挥。武宗驾临“左神策军”军营时,仇士良借机奏请立此碑以纪圣德,武宗应允。因柳公权当时为左散骑常侍,又是当朝一流书家,故皇上命其书写。因是奉旨书写,故柳公权的书写特别郑重,竭尽全力,所书之字端庄森严,较之早两年书写的《玄秘塔碑》更为苍劲精练。因原碑藏于禁宫,故捶拓较少,且原石早已毁灭,世仅存北宋所拓孤本。据宋金石学家赵明诚《金石录》载:原拓本分装成上下两册,惜下册已佚。上册最早归属南宋权相贾似道,上有“秋壑图书”章,末页有“封”印。贾似道被籍没之后,此本回归内务府,元时归翰林国史院,明又入内务府,明亡后归清人孙承泽、梁清标、安仪周、张蓉舫等人递藏。上世纪中叶.此本流于香港。196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以重金购归,今藏北京国家图书馆。现有谭敬影印本、艺苑真赏社翻印本以及北京文物出版社珂锣版影印本等,均是学习柳字的好范本。
此本从“皇帝巡幸左神策军”起至“来朝上京嘉其诚”止约七百余字,但已有二百多字漫漶不清。仅就字口清晰的四百多字来看,此碑不愧为柳氏传世的最佳书迹。其点画遒劲而富于变化,笔力凝练内含,骨力洞达,结体内敛外放,欹正相生,顾盼天成,气脉贯通,如深山道士,神清气健,超尘脱俗。清人孙承泽评此碑云:“书法端劲中带有温恭之致,乃得意之笔。”清人安岐《墨缘汇观》称:“其碑微有剥落,然字画中锋芒棱角,俨然如新,盖当时在禁中,少经捶拓也。”


二、关于柳公权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笔墨、笔性,皆以性为本。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明末清初的傅山也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霜红龛集》)而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可谓是古代书家中“书如其人”的代表。
柳公权,字诚悬,唐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生于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卒于唐懿宗李淮咸通六年(公元865年)。他幼而好学,并能持之以恒,12岁即可吟诗作赋,被誉为“神童”,29岁中进士。他一生精经术、晓音律,尤善书法,官历(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开国公。在朝期间,长期任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是—位职业的宫廷书法家。柳公权书法初学二王,后取唐初名家如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之长,打下了楷书的深厚基础;继而又法颜真卿,对其笔法加以变化运用,终于自成一家。引日唐书·柳公权传》云:“公权初学二王,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家。”他的书法以精练劲健、端庄秀美、神完气爽著称于世,人誉之“柳骨”。
柳字的“骨”从何而来?当然离不开柳公权的勤奋好学、善于思索,但更离不开他的为人正直、有胆有识和敢于谏言。一次,唐穆宗问他笔法,他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也。”闻听此言,“上改容,知其笔谏也”(引日唐书·柳公权传》)。其时,唐穆宗对政事正值荒疏之际。唐文宗继位后,拜他为中书舍人、翰林书诏学士等职,并且时常夸赞他的诗文好,说曹植七步成诗,柳爱卿只消三步即可,但他依然宠辱不惊。一次文宗和众学士谈起汉文帝刘恒恭俭之事,便拉起自己的衣襟说自己的棚匠已经拆洗过三次了。学士们皆恭维皇上之节俭,独公权不语。上问其故,公权乃说:“君主当亲贤臣,远小人,听诤谏之言,赏罚分明,此乃大事;而穿着拆洗过的棚艮,终为小节。”文宗听后,以为“卿言有诤臣风采”。如此,柳公权因皇帝的宠爱而声名大振,公卿大臣家中亡亲,墓志皆请其书写,否则视为不孝。外夷人唐贡奉,尝以重金求其书,故其家颇富。但他“志耽书学,不能治生”(引日唐书·柳公权传》),其财物多被其管家所吞没。他知道后,却开玩笑地说:“银杯长了翅膀,成仙飞走啦!”而后就不再追究了。相反,他对书和笔砚却视如真宝,爱之有余。

由上可见,柳公权如果没有这样正直的人品,是很难有如此之书品的。其传世作品中,除《神策军碑》外,《玄秘塔碑》清朗俊秀,《司徒刘沔碑》呈刚强之态,《尚书左仆射高元裕碑》贝惧庄重之气。因此笔者认为,学习《神策军碑》除了有正确技法外,还必须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狗苟蝇营之辈望“骨”而生畏,何能学也?

 


 

图为柳公权《神策军碑》拓片局部


三、《神策军碑》的点画特点
柳公权在对前人的吸收中,主要得力于欧阳询和颜真卿,在用笔、结构上吸收二家之长,尤以骨力取胜。《神策军碑》用笔方圆兼备、内犀外拓并重,且富于变化。下面我们从点画人手,分析一下《神策军碑》的用笔特点,以便更好地把握该碑的风格来源,进而初步达到“形似”的目的。

1.点。古人认为,点是字之眉目。《神策军碑》的点,可谓方圆有别、正仅怀同、顾盼生姿、映带自然。无论是点与点的组合,还是点与其他笔画的组合,都表现得异常生动。如右图中“文”字的首点取侧势,笔势趋向横的起笔,呈圆势;“寒”字的首点呈方头启下势,左竖点垂露欲滴;“小”、“寅”、“并”、“来”、“慈”、“其”六字的横两点,在正侧、方圆、映带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变化;“于”、“疾”、“巡”三字的纵两点则顾盼、映带自如;“清”;“修”、“思”、“受”、“绝”五字的三点,或方圆,或开合,或映带开启;四点者,如“然”、“云”、“气”、“鸣”四字,在点的取势上尤为突出,既聚散得体,同时又各具神态。
2.横。《神策军碑》中的横,也可谓一大观也。其在长短、粗细、方圆和俯仰上均各具其态,而在通篇之中则又表现得和谐统一。
(1)短横。短横—般上扬,稍粗,有方起方收者,也有方起圆收者,有的左重右轻,有的左轻右重,如下图中“法”、“仁”、“构”、“宇”四字。
(2)长横。此碑中的长横,其最基本的特征为具有一定的上弧度,中细而有弹性,临习时宜侧重腕力。《神策军碑》中的长横多数为方起方收,亦有方起圆收、圆起圆收者。如下图中“其”、“舟”、“集”、“车”、“乎”五字。
3.竖。竖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起笔的变化。如果其上部没有其他笔画,则起笔较重,为柳体特有的方头,如下图中“申”、“事”、“报”三字,且竖的长短不等;如果其上部或右部配合其他笔画,则起笔较轻,可方
可圆,如下图中“清”字“月”部的左竖、“展”字中间的短竖、“帝”字下部的左竖等。第二,收笔的变化。如下图中“布”字为悬针法,“干”字为垂露法,“正”字为停收法(因其接在横上)。第三,弧势、斜势的变化。对于长竖而言,在一般情况下,左部具有一定的左弧度,右部具有一定的右弧度,中部则稍直,而短竖则左部向右下倾斜,右部向左下倾斜,如下图中“圆”、“则”、“陶”、“曰”、“思”五字。少数字除外,如下图中“门”字。
4.撇。在《神策军碑》中,撇的变化也极为丰富,有曲有直,有平有斜,有长有短,有方有圆,有出锋有回锋。如下图中“有”字为曲头撇,“孝”字为直撇,“属”字为兰叶撇,“天”字为竖撇,“风”字为回锋撇,“吏”字为曲撇,“私”字为平撇等。它们在字的不同位置,呈现出不同的态势。
5.捺。《神策军碑》中的捺在一般情况下捺脚分明,锋芒毕露,均以向右为主势,但有平斜、曲直、长短之分。如下图中“之”字的平捺较长较曲,“来”字的斜捺较短较直,“文”字的斜捺长而曲。另外,“喻”字的捺收尾含蓄,是此碑中不多见的;“欣”字用反捺(长点),以避免雷同。
6.钩。钩在《神策军碑》中均为鹅头状,而且出锋爽利,但是有不同的方向,如下图中“小”、“帝”、“纪”三字。
7.挑。挑较简单,有点挑和提挑,均向右上有较大的斜度,如下图中“涵”、“地”二字。
8.折。《神策军碑》中的折(横折)如折钗股,极具内力,而且内犀、外拓均有,如“门”字为内犀;“国”字为外拓;“鸣”字的三折,前两折为内犀,后一折为外拓,而且运用自如,可见柳公权对欧阳询、颜真卿笔法继承的精妙。
 

四、《神策军碑》的结构规律
汉字的结构可分为独体和合体两大类,而合体字又可分为左(中)右、上(中)下和包围式三种。在《神策军碑》中,它们都被处理得恰到好处,充分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1.独体字。独体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多数字笔画较少,很难安排,.故在书写中要注意重心的稳固、点画的呼应和形体的变化。如上图中“中”、“于”、“心”、“九”四字,笔画虽然很少,但通过笔画的粗细、结构的巧妙分割,使字势雍容而稳健。
2.左(中)右和上(中)下结构。此类字在《神策军碑》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其安排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比例得当,随形就位。一个字的几个组成部分在字中占有相应的位置而不能随意改变,在这一点上《神策军碑》可谓做得精到。如上图中“祈”、“秩”二字为左右相等,“祷”、“德”二字为左窄右宽,“邻”、“则”二字为左宽右窄,“圣”、“思”二字为上下相等,“息”、“乐”二字为上重下轻,“泉”、“畏”二字为上轻下重。
(2)宽窄合宜,高低有序。左(中)右结构的字,如下图中“动”字左高右低;“沐”字左{防高;“辫”字中间低,左右稍高;“卫”字则右低,左中较高;“激”字中间高,左右低。上(中)下结构的字,如图中“奄”字上宽下窄;“泉”字上窄下宽;“寒”字上下宽、中间窄;“帝”字上下窄,中间宽。

总之,在《神策军碑》中,没有左(中)右的高低和上(中)下的宽窄是完全相等的,即使是结构相叠的字,也有大小、高低、宽窄之别,如图中“羽”字左低右高,“昌”字上窄下宽。
(3)避实就虚,穿插错位。《神策军碑》继承了欧阳询的法度,左右、上下之间相互避就,穿插错位。如图中“息”字
(4)上下对齐,左右对称。在上(中)下结构中,无论是有中线还是没有中线,其上下都要想像—个中线来作为基准,使上下之间基本对齐。而左右之间则以中线为基本对称。在左(中)右结构中,也应形成左右之间笔画的对应关系。如下图中“銮”、“寒”、“素”、“清”、“相”五字。
(5)搭配得体,疏密匀称。其具仗表现为:笔画少者其距肖大,笔画多者其距稍小;笔画规则时,其距稍匀,不规则时也宜配合得体.匀称合理。如下图中“咸”、“车”、“寿”三字。
3.包围式结构。包围式结构主要表现在外框与被包围者的协调关系上,务使其统—得体。如下图中“通”、“图”、“幽”三字。 的上下两部分在横向关系上有重叠,这种相互避就而产生的重叠,使结构更加紧密。
 

五、《神策军碑》的风格特点
纵观《神策军碑》全帖,其独特的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使人一望便知是柳公权的手笔。其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瘦硬通神,刚柔相济。《神策军碑》中的字,并非一味追求“骨感”,而是“颜筋”与“柳骨”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表现出刚柔相济、筋骨并存的特点。其刚劲挺拔之态、森严锋利之势呼之欲出而无“露骨”之嫌,如下图中“森”、“武”、“朱”、“被”四字。
然而,《神策军碑》虽以骨力取胜,但如果看不到其丰腴温润的一面,则又失之甚远,临出的尽是柴棒,因而在强调“骨”的同时,亦不可忘记“筋”的存在。这种筋,是与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凝练的肌肉,虽略显丰
腴,却不失内在的张力。如图中“追”、“太”、“幸”、“灾”四字,笔画粗细对比很大,但瘦不显形销骨立,肥不显臃肿软弱。
2.冲宫紧聚,四面开张。《神策军碑》中的字,其结构之严谨着实令人叹服。从上文所述结字规律可知,其内敛外放,中宫紧聚,四面开张,如内功深厚之英俊剑客,如下图中“集”、“齐”、“无”、“截”四字,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3.峻峭险劲,静中求动。《神策军碑》用笔以方为主,兼施圆笔,再加上其出锋之撇、捺、钩、挑等爽健之锋芒,故其峻峭之势随处可见,如图中“泉”、“之”、“受”、“宗”四字就颇有典型性。同时,很多静而不动的字,审视良久,却给人一种动态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个字,就是一个力的集合体。如右图中“大”、“天”、“其”、“骑”四字,均以回天之笔支撑平衡,且动感十足。
4.大小兼备,纵横交错。纵观全帖,其字形的大小不是状如算子,而是大小参差,随形布势,纵势与横势交错,大珠小珠同落玉盘。即使是同一字,在不同的位置,其形态神情也不尽相同,这是《神策军碑》的特色之一。如图中“国”、“之”两字,在不同处出现就有了不同的表现。
总之,《神策军碑》是柳公权奉旨所书,故其不敢有半点懈怠,将其一生勤学善思之积累表现一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神策军碑》是柳公权一生中最大的辉煌,其晚年之作无出其右者。因而,简单地从用笔、结体以及骨力来分析它,只能看到基本外形。古人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因此,必须从通览的角度,认真揣摩其整体气势,不拘于一点一画一字,舒散怀抱而求其神韵,方能渐人妙境。柳公权从《玄秘塔碑》起,已基本泯去颜、欧风貌而注重己出,至《神策军碑》已臻完美。此碑浑然—体的大家气象,在中国书坛—千多年的时间里经久不衰,给人一种劲美、清朗的感觉。此碑又如白马银枪的罗士信,飘然而具清仪风骨,故苏轼云:“(其字)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米芾也说:“公权如深山道士,修养已成,神清气健,无一点尘俗。”董其昌更是深有体悟,他在《画禅室随笔》中说:“柳书力变右军法,盖不欲与《禊帖》面目相似,所谓神奇化为臭腐,故离之耳。凡人欲书,以姿态取媚,鲜能解此。余于虞、褚、颜、欧皆曾仿佛十一,自学柳诚悬,方悟用笔古淡处,自今以往,不舍柳而趋右军也。”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