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书论中,常用“内擫”和“外拓”来形容笔法。
“擫”,前面已说过,是呈“擫笛”、“擫脉”状,右转笔时,掌心向内,食、中、无名指指尖分别用力,即是“内擫”。“外拓”刚好相反,“拓”大指压笔杆,呈“押”状,指左转的用笔。“内擫”和“外拓”是形容手的动作的连续状态,而绝非是字具体的笔画状态,然而,却间接自然地体现了笔画的状态。
如:向上仰的“横”,就是“外拓”用笔,左转;相反,向下伏的“横”就是“内擫”用笔,右转。“捺”亦如此。
如:草书的“花”是“外拓”,左转笔,但在一点上右转还原;草书的“王”是“内擫”,右转笔,王羲之习惯在最后一画左转还原 “外拓”。
如:“土”字边旁,可以”外拓“左转笔,呈左包状;亦可以“内擫”右转笔,为右包状。
又如孙过庭《书谱》中“也”字,分别用“内擫”与“外拓”两种写法,“内擫”一开始右转笔,最后一画还原立即变左转“外拓”。“外拓”开始是左转笔,立即变右转“内擫”至终。
“欧字”起笔多为右转,即“内擫”,“外拓”收笔,是“背”势用笔,故字型收得较紧。而“颜字恰恰相反,起笔多用左转,即“外拓”,“内擫”收笔,属“向”势用笔,故字形宽厚。
总之,始于“内擫”,必止于“外拓”;始于“外拓”,必止于“内擫”。始于左转,必止于右转;始于右转,必止于左转。
古人所谓大家,皆是“外拓”、“内擫”俱能,运用自如,技法全面。当久浸其中,看出”字“中之“笔”,“禅”中之“眼”时,就会感叹,大书家自古享盛名的,无人不是技法灵活多变,滴水不漏,点画狼籍,无有失处。
多“外拓”还是多“内擫”,多用左转还是多用右转,完全出于各人的习惯,各体的差异,因此亦有“法无定法”一说。
相关文章
- 薛元明:笔法杂谈2014-08-13
- 薛元明:谈结字2014-08-13
- 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2014-08-08
- 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2014-08-08
- 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2014-08-08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