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精彩专题 >

经典与临摹之学习体会
2013-11-12 10:17 来源:未知 作者:龚子猛


     余幼承父教,广临碑帖,笔耕不辍,不知不觉已有40余年。暇时与笔墨相伴,于2005年培训于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由一个朦胧的书法爱好者,逐步成为一个初步悟出一二的书法者,多年的磨练,觉得经典与临摹至关重要,须从传统经典法帖入手,静下心来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吸收经典营养。书法学习从传统入手学书者不言而喻,但真正对书法“经典”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则是学书者之首要。
 
    一、领悟经典。“经典书法”是一个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及给人以震撼力的作品。存在是发展的基础,历史证明,书法艺术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性,以古为镜,根源传统,从“经典”入手,是学习书法取得成效的最佳途径。
 
    以“经典”为镜,是后人书法学习、取法的标本对象。韩愈《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书法“经典”即为“师者”也。没有传统经典,一切皆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认真分析学习经典,虔诚的与古人对话,方能从经典中汲取艺术营养,作品亦为高古之气。
 
    理解书法“经典”,贵在“心悟”。“悟”即是心领神会,融会贯通:一要深入分析“经典”之作产生的特定社会背景以及人文气息所产生的作用。二要对“经典”之作的原创性加以分析研究,即笔法特点、结体势态、墨法变化和章法构成等深研究透,这样方能学有所得。光浮于经典的层面,理解不透,终究劳而无功。这就要求学书者对“经典”作品的内涵准确把握和体味。
 
    “大统斯垂,万世不易”(项穆《书法雅言》),传统经典是千百年流传形成的,永远不会改变。学习书法必须遵循传统法帖,针对传统“经典”范本,我们只是从间接和视觉获取,因为经典作品是古人实践体验的流传之物,后人学书只是从间接地获取和对其形态状貌的感知。只有融会贯通,方能妙出心裁。
 
    书法“经典”之作往往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的水到渠成。“精熟”是对临写经典作品的基本要求。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其“精熟”不仅指在笔法、结体、墨法、章法上,更重要的在“神似”上把握。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得心应手是前提。
 
    二、临摹体会。就书法而论,书法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之一,其发展的基础就是以继承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书法中所蕴含的各种理念、审美倾向、技巧手段等等,能在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探索中得到解读与借鉴并求得发展,正是因循了这样一条准则。临摹古代优秀的书法经典之作,正是实现这一原则的必须步骤。应该说,背离这条路则一事无成,轻视这一方法将事倍功半。纵观历代有大成者,其正果之由正源于此,他们无一例外将临摹贯穿到了对艺术追求的一生之中。
 
    1、读帖:即指对经典碑帖在临摹之前的阅读,其目的在于对经典碑帖里的章法、笔法、字的结构、篇幅部局、内容等进行全面了解,尤其是对古字、异体字、残缺模糊字要进行查阅核对,做到临摹心中有数,增加临摹之前对经典碑帖的印象和兴趣。
 
    2、对临:即指写实意义上的临写,也称作实临。其目的在于对古法的仿效,越似越好,越熟越好。此阶段的临习,讲求细腻、精到、准确,这样有利于对古法由宏观到微观的理解领悟,有助于强化训练技巧的表达能力。此过程作为临习取法的基础程序之一,只在“取”而不在“守”,是吸收古法的手段。
 
    3、背临:指在实临基础上的强化训练过程,有助于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熟习。实临表现为“学”,背临则表现为“会”。此中力求准确、熟练、自如、轻松。此过程,作为临习取法的熟练过程,意在由生到熟,准确灵活。是变古法为己法的必要手段,也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之一。
 
    4、意临:指在实临、背临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古法,消化“常法”的试验过程。此阶段重点强化用笔的灵活与墨法多变。其特点为“宏观”——所习法度不变,“微观”——笔墨情趣变。其作用主要体现为试运用或运用前的准备,以达到取法——用法——化法——合法的目的。此过程是创作前的训练步骤,有助于发现培养艺术风格、艺术个性,提高未来书作的情采及表现能力。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龚子猛简历
下一篇:龚子猛访谈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