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篆刻 > 金石杂谈 >

浅谈篆刻的运刀
2014-08-04 16:04 来源:阿满 作者:阿满

 

      初习篆刻印章离不开刀法。刀法,顾名思义是指刀与石相互摩擦行进过程中的方法。


      古人谈论篆刻用刀之法,有其独特的悟性。在文字的表述中,著作者似乎想把刀法说得详尽完整、表述得尽善尽美,使后学篆刻者免于走弯路。诸不知,有的表述话语似乎过于太深奥,把简单的刀法予以复杂化了。比如清人叶尔宽《摹印传灯》、陈克恕《篆刻针度》等,所述刀法,文中就有正刀、伏刀、舞刀……等十几种刀法。如读文章中这段运刀之法的文字,初习篆刻者是否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窥用刀之谜的感慨呢?我不可得知。但,作为初学者,我是有此经历的。如今,回望篆刻习作之路,无论是富有个性的皖派和浙派(或其它派系),其篆刻运刀之法,无非“冲、切”二字,运刀的着力点在于“轻、重”而已。


      熟练地掌握好“冲”或“切”的运刀法则,就可以初入篆刻门径了。刻印时,右手三指(拇、食、中)握刀,沿着印石书写的横画、竖画等墨线“冲或切”(刻白文,篆刻刀向线内;刻朱文,篆刻刀向线外,也有刀对“线”的,向“线”运刀)。冲刀很容易理解,只要用刀角沿着墨线,刀与石有一定的角度,注意“轻、重”,畅快淋漓地行走即可。切刀则是用刀角(将墨线)凝重地刻“点”后成线(篆刻后的线条)。刀在石的行进中,既要放眼于全局,又要着眼于细节。印石的墨线转角处,刀势可不变,握石的左手予以转动,以石就刀,相互配合,协调完成每一个刻印步骤。一般情况下,印石上的墨线在运刀时不可刻得太“过”,刻成的线条稍短于墨线的长度,也无大碍。线条的肥瘦,如刻白文,可以“瘦”一些;刻朱文,线条可略粗于墨线,这样做,目的是便于修改或补救。在篆刻运刀的过程中,严格地说,刀法上的“冲”与“切”是彼此交替、融合一起的,只不过篆刻作品完成后,它所呈现给人们视角中的冲刀成分多于切刀,或少于切刀,这些独特的“风韵”成分,具体反映在印章体貌的特征上,就形成风格流派。皖派用刀表现出婉丽、柔美、典雅的一面,浙派用刀旨在古拙、苍劲、质朴。


      其实,篆刻运刀各有习惯,我运刀喜欢在墨线的外缘用冲刀,内缘用切刀。当然,在篆刻艺术中,一方精美的篆刻印章,不是完全靠刀法完成实现的,它是由书写的字体、设计的章法、用刀的法则三者紧密相连,刀法是其中主要地表现形式。刀法虽然受文字、章法所局限,但又是表现文字、章法的主要手段。对于技艺高超的篆刻艺术家而言,刀法运用得当,能使篆刻作品化腐朽为神奇。如篆刻大师齐白石先生善于独创,“稳、准、狠”三字拿捏之准。他运用单刀刻白文,使刀如笔,一气呵成,力能扛鼎,所作篆刻作品不仅有汉代凿印自然天成的韵味,还表达了不拘小节、天性洒脱的艺术个性。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