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艺术天地 > 艺术家 >

不可一日不画此君——浅谈戚学慧“墨竹”
2014-05-28 10:46 来源:艺术家提供 作者:京南野人

 竹——“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文同语)。由于特殊的结构、颜色等属性,竹符合中国文人对于高洁、清廉、正直、谦虚等高尚人品的追求,因而被历代的中国画家、文人所喜爱、描绘,是中国画中较早形成的“情感的符号”。随着历史语境、美学思想以及绘画材料、技法的演进、发展,在对于竹不断的描绘、阐释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丰富、庞大的图像系统。

  作为中国绘画中的一种独立题材,“竹”的出现可追溯至始于唐中期,白居易曾写过《画竹歌》。相传,五代时有位李夫人,她以墨描画在夜间投射到窗户上的竹影。藏于上海市博物馆的北宋人画《雪竹图》轴,是现今保留下来的最早存世作品。全画以墨代色,晕染精细。

  北宋时期,苏轼、文同、米芾等“士人”广泛参与到书画艺术当中,并提出了“得意忘象”、“诗、词、书、画”并重,等新的美学观点,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

  元代李衎着有《息斋竹谱》七卷,对竹的结构、品类、生长规律和画法详加剖析。他以双钩设色法画竹,但后世从学者不多。而柯九思、吴镇、倪瓒继承了“士夫画”的脉路,将书法笔意参入到竹的造型(“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金钗股、屋漏痕至遗意。”柯九思语),构图简易明快,运笔迅疾,不求形似,影响直至明清两代:如明代的王绂、夏昶,清中期的郑燮等等。

  在传统的中古社会,职业画家的出现是明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才出现的。在很长的时间内并无“行家”与“戾家”之分。古代美术史上的一些经典的书法与绘画名作往往就是一些“非专业”书画家所创作的,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文同的《墨竹》,等等。文人的精神品格、文化修养与生活际遇成就了这些艺术上的旷世佳作。

  戚学慧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方向为中国佛教文化。毕业后至今在文化文物系统工作近四十年,其并担任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策划与美术工作部主任。正是这先天的书画情节和后天的耳濡目染,成就了他的艺术面貌,让他选择了一条“士夫画”或者说“文人画”的绘画道路。

  观画当首观其气格,戚学慧先生的墨竹作品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即是“气古格高,超然脱俗”。虽不是美术学院学习“国油版雕”的科班出身,但戚学慧有着扎实的书法功。其书法熔章草与今草于一炉,灵动活泼,质古气朴,无俗媚之气。他所画出的竹子,一杆一石,一枝一叶,皆由书法写出。正如倪瓒的“逸笔草草,聊以自娱”,戚学慧的墨竹“写”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态度。在他的笔下,一个黑白灰所构成的世界中只有兰草、竹石,这与他所处的花花绿绿的快节奏都市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的墨竹表达了一个当代文人,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动的现代社会中对于宁静、淡泊的追求,而他所建构的那一个一尘不染的“水墨世界”,也正是他赖以栖身的精神家园。

  苏轼曾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戚学慧先生常常感叹:“何可一日不画此君!”可以说,竹作为一种高贵的君子品格和出世精神的象征,早已扎根于中国文人的“集体无意识”中,并成为这个阶层的精神必需。戚学慧画墨竹,并且继承文同、吴镇、倪瓒这一笔墨体系,这是有内在的必然性。

  戚学慧画墨竹“溯本求源,取法高古”,颇得“竹君之品格”。他烂漫活泼的笔法,与散淡的墨色,形成了清新、脱俗绘画气质。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白描彭斯
下一篇:赵露的覆膜世界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