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惟妙惟肖是临摹的基础
学习书法首先要临摹,这一点已经是无可争辩的共识。所谓临摹就是要把历代书法作品中的精华拿到我们自己手里,再变成书法家独具个性的面貌。学习前人首先要毕恭毕敬,他怎么写你就怎么写,要弄懂他的含义,学习他的形态。一是不要有私心杂念,要抛开自己习惯的写法,一笔一画地依葫芦画瓢;二是不要随便乱造,不要自认为某一笔画不好看,给他改一下吧。记得多年前,某单位请林散之先生写了几个招牌字,一位领导拿过毛笔将其中一个笔画根据自己的意向作了修改,令在场的人为之乍舌。临摹还应该注意方法,不能死临,熟能生巧这句话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来说是可以的,但对艺术来讲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熟练,但不能“俗”,熟能生“俗”,熟能生“死”。曾经见过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先生,酷爱王羲之的《兰亭序》,且临池不辍,所临书稿简直可以乱真。可是再看他的创作书稿,一点《兰亭序》的影子都没有了,而且是俗不可耐。所以,要带着脑子去临摹,确切地说要“带着‘贼’脑子去临摹,做人要诚,做艺术要‘贼’”!(孙伯翔语)不能认为只要天天写、天天练,写来写去就能写好了,不见得!多写固然是写好字的因素之一,但是,如果不用心去揣摩,将永远被拒之于艺术殿堂的门外,古人强调“心摹手追”、“字为心画”的道理大概就在于此吧。
二、形神兼备是临摹的关键
形神兼备就是不仅笔画写的像,就连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通篇气势都写的像。要处理好笔画与结构关系,首先应从前人那里得到它,再从前人那里变化它。要做到这一点,第一重要的就是点、线、笔画,点线过关,笔画得法,从点画至结构,从形到神。古人一贯强调以形写神,如果形都不像,又谈何神似?往往初学写字的人会有这种情况,第一个字写的比较像,第二个字写的有点像,第三个字写的不太像,第四个字写的更不像,第五个字就一点也不像了。要想结构好,一定要先在点画上下功夫,达到精熟的程度。就是要作到落笔成型,这些都要建立在兴趣和爱好上,只有酷爱才能去追求!庖丁解牛,他天生就爱解牛,他不是把牛看成整牛,而是把牛看成是每个大小不同零件的组合,所以,他对每个部位的骨骼都很熟悉,达到游刃有余的地步。我们也要把每个字的笔画看作是合格的零件,创作时灵活运用,想要他怎么样就怎么样。通过临摹练习后,争取做到第一个字写的不太像,第二个字写的有点像,第三个字写的比较像,第四个字写的非常像,第五个字写的就分不出你和他了。还要背临,就是合上字帖也能写的和他一个样,才算是基本掌握了。我们经常会看到书法水平较高的人,无论什么字,经他们的手写出来总是好看的,这与点画的精熟以及深谙结构安排是分不开的。
三、碑帖选择是临摹的根本
初学书法选什么碑帖?这要看自己的喜好,中小学生也可以有老师帮助选择。选择什么碑帖也就意味着学习那一家书体,也就意味着学习或将要继承某一书法家的风格。如著名女书法家萧娴,曾受教于书法家康有为,她的书风就很像康有为的风格,书法家舒同曾入手于清代书法家何绍基,他的书风就像何绍基的风格。当然,也有一些书法家在学习和掌握前人书风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但绝大多数或多或少会流露出继承自哪个碑帖和某个书体,还没听说过(恐怕根本也找不到)哪一个人没有临摹过碑帖而成为书法家的。相反,凡是著名的书法家都是临摹碑帖的高手,历代临摹《兰亭序》成就为书法家的人不计其数。选择好碑帖后,就要脚踏实地的学习,有一句话叫做“咬住青山不放松”,盯住一家碑帖练习,一定要真正掌握后,再换换其它碑帖临写,吃透一家终身受益,做到精致就不错了,切不可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有人说过,先临百家,后成一家,听起来不无道理,可是,不要片面地理解为临了一百家以后,就成为书法家了。历代流传至今的碑帖都是经过几千年的大浪淘沙的瑰宝,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临写,不要人云亦云,欧、颜、柳、赵、褚各家皆好,又各有特色,任选一家都可以,既不要尊柳贬颜,也不要尊碑贬帖。
四、继承创新是临摹的目的
临摹好比战士演习,摸爬滚打,每一项战术要领都要掌握,否则到打仗时再去瞄准就来不及了。学习书法,每一点画都要精致,竖要竖到家,捺要捺到位,学龙像龙,学虎像虎,学习颜真卿就要像颜真卿,如果写的不像还谈什么继承。要“脱胎换骨”,就是要把自己的写法甩掉(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完全按照碑帖中写法练习。更要紧的一点是运用,学了不用等于没学,以上说的那位老先生为什么创作的作品就没有《兰亭序》的影子呢?那就是把临摹和运用割裂开了,学用不能很好地结合。很多学习书法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学来学去仍然写不好。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不能把碑帖里学的写法用到具体创作作品中去。那就是要做到,离开字帖你也能写出和字帖一样的字体来。否则你守着自己的写法不放,又如何能够学到别人的东西呢?那就更谈不上继承了。另外,还应多读帖,认真研究所学碑帖的特点。读帖和临帖起码各占百分之五十,甚至是六比四,通过读帖悟出其中的奥妙,从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据传,毛泽东的案头经常摆放一些历代书法家字帖,可他日理万机的事务不可能有时间临帖,但是他那气势磅礴、独具风格、带有醉素体貌的堪称一绝的毛体草书,无不是从读帖中悟到的真谛。总之,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够创新,才能够逐步形成自己的面貌或风格,不然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相关文章
- 《圣教序》结字技巧总结分析2017-07-03
- 《张迁碑》临习要点2014-08-05
- 资料·眼界·学识·才情2014-08-05
- 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2014-08-05
- 薛元明谈入帖2014-08-05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