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庙碑
2013-10-22 16:1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曹植庙碑》又称又名《陈思王曹子建庙碑》、《曹植碑》、《陈思王碑》、《曹子建碑》等, 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立,石在山东东阿西八里鱼山祠内,22行,行43字。碑主曹植,字子建,魏太祖武皇帝曹操之子,封陈王,缢思,世称陈思王。此碑正书,参杂篆隶俗体,错综变化,浑为一体。书法遒劲而丰腴,虽是东魏旧习,也已经别开生面。
从北魏开始,在一些碑刻墓志作品中,往往是楷书间杂篆隶字形。但是,其篆书多非标准小篆,隶书亦非标准之隶(汉隶),俚俗篡改者多,字形增损、笔画移位、讹误以及通假等现象亦大量存在,一直延续至唐代,武瞾又兴造字之风,此后斯风渐告消歇。关于此类现象,有学者认为是受道教“符策”影响,这可能是根源之一。再则,自东汉末年灵帝朝开始,各种通俗性的装饰书体不断被臆造出来,并能大行其道,至南北朝时已积累达百体之多,至晚唐尚保留五十余种,此并见于文献记载,考古亦时有实物发现。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曹植碑》的书刻者于作品中大量采用篆隶字形并加以变化改作,是很正常的。唐以后科举和文字书法教育比较明确、严格,装饰性杂体受到冷遇,同时也受到书家的抵制和严厉批评,遂使斯风渐遭遏阻而衰微。从艺术的角度看《曹植碑》固非上乘之作,但对了解南北朝隋唐书法史,却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从今天书法继承与创新的立场出发,此碑尚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学书者有可不读。
此碑旧拓极为罕见,佳者第十七行“卅”字三竖稍损,第十二行“独”、第十行“惟王”、第十九行“曜掌”等字均无残泐。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章
- 《雁塔圣教序》:痩劲朗润 丰神秀骨2017-07-31
- 王献之《敬祖帖》竟有六种版本2017-07-21
- 颜真卿:名碑十二品(下)2017-07-14
- 颜真卿:名碑十二品(上)2017-07-13
- 柳公权哥哥柳公绰的书法《三绝碑》2017-07-11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