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书法报社 > 导读 > 书法报 >

2013年 第49期 “文”字写错后的思考
2017-06-29 21:21 来源:未知 作者:书法艺术网

 “文”字写错后的思考

■成宏耀

     不久前,我将所书小楷《道德经》手卷赠给山西省青年书协主席王亚先生,他打开作品浏览时看出: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我将“文”字写作“父”字,他及时给我纠正,并让山西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张生勤当下打开电脑查对,果然是“以为文不足”,联系上下文一解释,是讲智辩、仁义、巧利这三者的。“文”在这里是分辨、解释的意思,如果写成“父”便没有道理了。我对《道德经》没有研究,抄都抄不正确,即使字写得再好,也将以讹传讹,不负责任呀。离开王亚主席的办公室,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现在好多人对写字、学书法的定位都很不到位,认为临临字帖,搞点创作,参加几次展览,便视为书法家了。其实不然,真正学书法,还应该是以做学问的姿态开始,方显得扎实、厚重、生命力强。
  我们平常临写书法,往往把眼光放在对某个字形、某些笔画的研习上,其实像《兰亭序》、《书谱》等许多书法经典,其文章内容本身就值得我们很好地去研究,这也是学习书法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课,它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当时的社会环境、时代特点、思维模式,从而与古人的书写创作状态契合,真正提高我们的书法水平。我们创作作品时也不应该忽略对书写内容内涵的把握。拿来一篇古诗词便挥毫,我看也就几分钟的事,写完之后不知所云,无所感觉,体现不出书法的文化特质,倒像是耍把戏的手艺人。我们应该把创作的环节拉长,为什么汉字永远作为书写的主体而存在呢?就是因为它有表意的作用。写别人的文学作品,在创作前的分析研究其实是在寻找与文字作者的共鸣,所产生的创作灵感会更加到位、准确,作品的节奏、韵律、意境会更加丰富多彩。
        传统书法的本质与现代展出形式有冲突之处,这也是当代人学书法的困惑所在,传统书法追求的是人的精彩,以及人与书写深刻的交融;而现代展览不顾一切追求的是形式的新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人性深度、对作品精微变化的要求。但从近年的大展中可以看到,回归传统成了趋势,而这种回归不是向后转回到原点,而是要在书法艺术化道路上找回书法继续前进发展的文化支撑。书法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她就像一棵树,永远离不开她所寄身的那片土地,而那片土地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第5版)

责任编辑:书法艺术网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2013年 第49期导读

相关文章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