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历史上,有一个共同的文化现象,就是对印章的拥有和使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印章慢慢衰落,逐渐淡出社会与生活。唯有中国与众不同,它紧密地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宗教、文化、艺术等相结合,尤其在篆刻与书画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长盛不衰,形成了中国的“印文化”。
而印泥作为印章表达的最佳工具,历来就是中国印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并称其为“印泥文化”。印泥文化与印文化相生相伴,同印石、篆刻的发展密不可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印章的材质、外观、用途、篆刻形式皆不尽相同,而这种差异就决定着印泥的材质、制作工艺和表现形式也不断改变与进步。
一幅墨韵生动的中国书画完成以后,在恰当的位置钤上一到数枚朱红色的章印,这触目的鲜红印记便使得整幅作品顿生画龙点睛之感,而这四方的红泥就是见证了中国书画千年辉煌的丹砂之印。
印泥,作为中国的艺术特产,是表达印的艺术不可或缺的介质。无论是书画的钤记,还是文案、信函的押署,这些信件都无法离开印泥的辅佐,白宣之上的红色印章也钤下的别有力道。有时候,文人琢磨的一小步却也是传统文化精益求精的一大步。品类多样的印泥的研制与问世,大至书画,小至送福,更有甚的便是扉页上别样的一抹印迹,在那飘逸洒脱的笔墨之中平添了几分生气,增添了些许色泽,试问它岂能或缺?怎忍心将此替代?
据考古和史书的记载,印泥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之秦汉时期,当时为了防止泄密或传递过程中的私拆,在写好的简牍外面加上一块挖有方槽的木块,再用绳子将它们捆在一起,然后把绳结放入方槽内,加上一丸湿泥封上,再用印章钤上印记,作为封检的标记发出去,是为“封泥”。湖南、湖北楚墓先后出土的织物上所钤印迹,表明当时以朱砂调制印泥的技术已经成熟。经魏晋而南北朝,封泥之制废弛,社会用印进入钤朱时代,带来了印章制度与形态的重大变革。唐代官文书上的印迹,依然色泽鲜明,是普遍使用促进工艺改良的表现,为中国印章文化功能的拓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条件。
发展到宋元明清,以油调和朱砂,并不断地研究,融入麻绒及香料等附加物,使印泥发展的至善至美,以至当今而格古、贵古。
书画用印与文人篆刻兴起,与印泥制作技术不断精进相辅而行。明清两代钤拓印谱蔚然成风,用料讲究、作制精细的专用印泥与之相映成辉。近代以来,各地印泥工艺家在继承传统和既有特色的基础上,辅以现代科技手段,创制出多种享誉艺林的印泥品牌和品类,在东南亚地区具有持久的影响,成为宝贵的民族传统工艺与文化遗产。
时至今日,印泥的今非昔比,印泥市场的群雄逐鹿,已然嘲解了乾隆在赏鉴古物时,所感慨的“贵古而贱今”的情怀。
当代篆刻审美的独立价值对印泥适用性的依存更为紧密,在呈现风格元素中意义更为突出,在经历了文化虚无年代一度的低迷之后,传统工艺得以迅速恢复和提升,多种优良的品牌获得书画篆刻界同人的普遍赞赏。西泠印社美术馆集聚全国各地的名流印泥,从印泥的历史起源娓娓道来;从印泥的材料展示累累朱迹下的奥秘;实景呈现印泥背后的繁复工艺与使用保养;感怀于每一胚印泥凝聚的沉淀与不易;融合平面、实景等展示手法,并以印泥、印存、印谱等艺术形式展示印泥丹砂下的文化痕迹。特以“朱泥点睛——中华印泥展”为名,举办一场中华印泥盛宴。展览将于2015年1月15日——2月2日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32号4楼西泠印社美术馆精彩奉上。
展览将开辟体验区,让来访者亲自体验什么是好印泥,如何完美的使用印泥;如何钤盖出一方有品质的印章;如何用讲究的器物彰显与众不同的韵味;如何将印泥恒久的保质……。1月24日下午,展览主办方邀请了中国首位印泥制作文房四宝艺术大师、“吴氏印泥”“鲁庵印泥”第三代传人李耘萍在现场举办讲座,也欢迎大家带上各自珍藏的印泥,让印泥大师指点一二。
几代丹砂印记几世的春秋。西泠印社用博采众长的学习之态,为杭城带来的中华印泥之展,将是传统印泥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彼此回望与重新认识的起点。“朱泥点睛”,在不断更迭和发展的印泥文化中,已然将成为传统文化之词,群雄逐鹿的浓墨重彩之处,将接纳与迎接的是为钤印带来改变的点睛之喜。
展览得到了漳州八宝印泥厂、上海耘萍工艺品有限公司、荣宝斋、朵云轩、北京文雅堂等的大力支持,西泠印社中人、文房四宝界资深人士也积极提供展品与史料,如此倾囊相享的传统文化大展,让那一枚枚丹砂古迹别有了一缕耐人深思的文化痕迹,也让那中华印泥重新走进百姓的视野,带着许多的诚意,只为了让你不曾忘记。
相关文章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