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自传摘录
我于1925年出生于湘潭市城内裕芒花圃,祖籍是株洲县堂市乡楼厦村(原属湘潭县)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李遏非公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曾任湖南省高等法院民事庭长和推事,公余喜爱诗、书、画。父亲李伯元公系北京朝阳大学高材生,不幸英年早逝。母亲文泽清家教优娴,乐善好施。我原名心挚,因自幼爱石成痴,自号石庵,在求学期间,因欲求自立,遂更名李立,号立翁。
我七岁丧父,幼年随母寄居外祖父家。外祖父文禄存公与齐白石大师乡谊甚笃,外祖母曹辨琴女士乃乡闾名流曹槐三公之女,娴淑温柔,琴棋书画无所不精,且喜收藏名家字画精品。外祖母对我极为怜爱,视若掌上明珠。每年除夕,外祖母总要在城堂上更换新的字画,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一天,我爬上阁楼,惊慌地发现这里收藏了大批字画,字画上那方园不一、古朴刚劲的珠印更令我惊吧不已。我把那些印章剪下来,装订成册,反复玩味摹刻。外祖母发现后,虽然心痛这些艺术品,但也没过多地责怪我。这件恶作剧,奠定了我的金石书画生涯。
受家庭环境的熏陶,我三岁学书。少年时候,我对金石书画之迷变可谓如痴如醉。我将外祖母家的一间废弃的房子收拾一新,饰以字画、陈以石头,命名为石屋,自号石庵。我常独处其间,手不释刀,刻磨竞夜,亦经常在此习字作画。在学校读书时,有一闲暇,即刻石、练字、写生。老师、学友向我索要刻石、字画,我欣然应允,族人或同乡请我写字作画,我亦乐此不疲。因此,我自小在家乡便小有名气。
1942年,我刚满17岁,便将平时所刻拓印总成一册,名《石庵印草》,姻舅父胡文效见之,十分高兴,欣然为予作序,写道:“石庵之天赋特异,重之以学,其将继李云根、齐白石诸先生而以艺鸣于时乎”。因胡文效先生与齐白石老人过从甚密。因此,他鼓励我将刻成石拓印一册,奉寄在北京的齐白石老人。白石老人当时83岁高龄了,但他并没有冷淡我这个小辈,很快就给我回了信,信中说:“刀法足与余乱真,予叹之……予心虽喜,又可畏可渐也,”并谆谆告诫我:“始先必学古人或近代时贤,大入其室,然后必须自造门户,另具自家派别。”信中要我寄去“古谭州人”的印章,留存纪念。大师的指点与告诫,令我十分感动。从此,我更勤于刻石,深恐有负老人厚望。
1944年,我在战乱中读完中学,考入设在湖南的华中美术学校。在华中美术学校期间,白石老人“自立门户,自成派别”的教导时常激励着我,使我勤奋自持,我亦经常写信向老人请教,老人每信必复,甚至“临发此函时,画一虾寄其意”,其严谨的治学风格对我影响很大。以后,我常以“吾师自动化”、“学不厌”、“多思”等入印而经图励专。我还刻了一枚肖形印“牛”,用来鞭策自己。
1946年,我又考入杭州国立艺专雕塑系。在这所一流的艺术殿堂里,我如饥似渴地汲取艺术营养,常常去听国画大师潘天寿、诸乐三等人的金石书画课。这期间,我系统地学习了明清及现代各家印派有金石艺术,重点专攻白石治印之学,并攻文字学、美学,从而为我的金石书画生涯奠定了扎实的艺术基础。
我虽常得白石老人指点,但一直未能亲聆教诲。新中国成立后,我于1955年北上面见恩师。在北京西单跨车胡同,白石老人热情地接待了我,邀我一起进步,倾心长谈,老人把自己多年的知识和经验和盘托出,使我大开眼界。这些往事,现在回想起来,历历在目。感于老人的耳提面命。我开始收集老人的印章和手迹。90年代初,我整理《齐白石印章的研究与哲学》一书,长时期是对恩师知遇的一点报答。
解放后,我分配在长沙市八中任教。教学之余,仍迷于刻石,用有限的工资,购回一盒盒、一箱箱的石头。有一天,我在湘江边散步,发现一砣光滑罕见的大卵石,立即招来家人,招至家中,立于门首,刻上“石屋”二字,石屋便成了我住所的真实写照。
文革期间,我被戴上“齐白石的孝子贤孙”、“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关进牛棚。我夫人谢晓茵也进了“五七”干校。在艰苦的条件下,我一刻也不曾忘记我的艺术追求。偷偷地用发给我写检讨的纸写下了《印间技法十讲》的大部份手稿。
文化大革命后,我回到长沙第八中学。1984年,长沙铁道学院候振挺院长想开设艺术系,我便调到铁道学院工作。1989年,我已超过退休年龄,省教委继续留用我,将我调到湖南高等轻工业专科学校工艺美术系任教。
我习金石篆刻,先从研究中国文字学入手,力求对小篆、大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上溯周金文,旁及秦砖汉瓦,我都心摹手追,运化入印。近年来,我常以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入印,侧重刀法意趣,以刀为笔,在章法上追求粗犷豪放、古朴浑厚的气韵。我也从汉代官司印中难度较大的“急就章”的刻法中汲取养分,以期达到那种经意不经意之间的艺术境界。
几十年寒暑无间的艰难求索,我的金石书画艺术终于小有所成。自1979年出版由矛盾先生题封的《毛主席诗词印谱》后,我相继出版了《李立金石书画集》(香港出版)、《文天祥正气歌印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等专著。我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杨尚昆、万里、田纪云、钱期琛、赵紫阳、胡耀邦、姚依林、宋平、王震、方毅等人治过印,也为梅兰芳、茅盾、吴冠中、赵少昂等文艺知名人士刻过图章。日本前首相中曾根、竹下登也来信索要我的印章。我的作品还作为国家礼品赠送给外国元首或在外国展出。近年来,我的篆刻作品5000多枚传到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于流传在国内被人所珍藏的就不计其数了。
我曾三次东渡日本、七次到香港、一次赴台湾、一次赴泰国举办个人展,进行艺术交流。1984年,我的作品入《中日二十人书法联展》,在日本五大城市展出,日本大贩市知事授予我“金钥匙”一枚,是国内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人。同年8月,我的小篆又被选入《中国书法艺术展》在联邦德国和芬兰展出。1985年4月,我首次在香港举办了金石书画展,获得了很大成功,港澳台10余有报纸和电视台争相报道。1985年,我被列入日本出版的《现货中国著名印人三十家》,王福庵、齐白石、邓散木等前辈均列其中。1986年,我参加湖南省与滋贺县建立友好关系十周年“湖南名家书画展”,第二次赴日本展览,深获好评。1990年,我应台北市画学研究会之邀请,在台湾省台北、新店、苗粟、嘉义四市举办个人展。为办好这次展览,我花费了两个月时间,创作了《文天祥正气歌印谱》,展览70余天,获赠花篮80余个,台湾20多家报刊曾作专题报导,并被誉为大陆赴台进行两岸文化交流的第一人。1993年,我应日本滋贺县高岛町50周年庆典这邀,第三次赴日,先后在滋贺、东京、京都三地举办书画展览。1994年,我应泰国国务院副总理顾问黄桂吟女士的邀请,在曼谷举办了“李立金石书画预展”。近几年来,我还陆续收到来自美国、新加坡等地出访、讲学、办展的邀请。1995年5月,中央电视台对我进行了专访并在“东方之子”栏目中作了专题报道。
我的艺能有此成就,一切离不开生我养我的故土,因此,对故乡我有着深深的眷恋。1989年,我多方筹资20万元,在株洲楼夏、花石捐建了两所小学,并捐赠价值一万余元的图书。
我先后担任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湖南分会副主席、顾问、湖南省工艺美术书画研究会会长,现在是湖南高等轻工业专科学校教授、中南工业大学和株洲工学院客座教授,还是政协长沙市委常委、中国民主同盟湖南省委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西冷印社的成员。1996年4月,我被聘为湖南省文史馆馆员。2012年被聘为岳麓印社名誉社长。
相关文章
- 第六届亚欧杯国际书画艺术大奖赛征稿2019-09-11
- 惠文堂宣纸2018-05-16
- 取经 | 中原访碑游学书法采风活动正式启动2018-05-16
- 第九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评稿会议在京召开2018-04-19
- 红中硬笔 妙不可言2018-04-19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