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博会上看艺术市场发展境遇
今年杭州艺术博览会采取了网上预约,免票观展的制度,虽然说并没有引发诸如什么“开国内先河”之类的话题性新闻,至少表现的并不山寨。在今年4月份举办的上海春季艺术沙龙,算是第一个吃这个免费大餐的螃蟹,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成为业界所谈论的一个话题,艺博会要不要免票?
从实际情况来看,免票制度并没有给春季艺术沙龙的人气带来实质性影响,从人流统计来看,平均每天3000-5000的人数并没有因为免票制度而呈现参观人数爆发。笔者更愿意认为,此次的免票制度更多的由于主办方的市场转型和受制于场地条件限制而不得已为之。走进场馆的第一印象就是此次的展览与其他专业展览在参展日期上撞车。笔者经历了一件另人尴尬的事情,在报道当天走向媒体签到区的时候,接待的是个外籍美眉,我还在想,哟,春沙越来越专业了,说了几句ENGLISH,抬头却发现是有关于旅游的一个专题展览报到区,在老远的地方才发现春沙的指示牌。来到展区后,发现今年的参展面积比前几届有较大程度缩水,只有一层的参观区域,来的展商也比去年有所减少,也许是由于受到了档期的影响。从很多被访者反应情况来看,面积缩水和展商减少的问题倒不是机构、画廊主们所特别注意的问题,他们觉得这样的情况既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也许主办方对于到底会来多少人观展肯定是心中有数,毕竟从2009年市场经历回暖期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重心就一直在拍卖市场中流转,国内很多的资本力量都在对拍卖市场中进行角力;所有的媒体关注点也都是围绕着“天价”、“井喷”概念在做,随着各地文交所的出现,很多人尚未搞清什么是艺术品的时候,已经开始把“艺术品”当成了暴富的工具。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在高企的价格面前显得毫无说服力,谁也无法说清楚这是一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还是代表市场的真正雄起。从去年上海艺博会国际当代的统计数字来看,无论是成交量还是参观人数都比往届来的清淡,引发了各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发展的担忧。国际买家群体的退潮从表面上看是对于某个特定市场的暂时性休克,但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看,恰恰是本地市场的关注度下降,本土当代收藏市场购买力的虚弱导致了一旦“洋和尚”停摆,整个艺博会的场面就不好看了,也就缺少了很多足够的噱头。至少在经济层面上,主办方就得想办法通过其他方式来止损。毕竟商人的逐利本性是难以改变的,你说格调降低也好,档次下降也罢,最终受伤的还是收藏群体本身。从近期北京两大艺博会上所爆发的口水战,通过在明星效应,伪艺术家和艺术赞助事件讨论中相互比较和攻讦,借此来强调自身展会的强势。
不光北京如此,上海、广州、杭州等地的艺博会都感受到了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感受到了展商对于艺博会的精挑细选,感受到了艺博会的营销之痛。此次杭州艺博会的展期又与香港国际艺术展同期,去年就有展商抱怨撞车,以致很多展商今年就无法参加杭州艺博会,毕竟要二选一,现实残酷,结果就显得杯具了。在笔者看来,也正是因为本土画廊的不强势,导致了很多展会公司需要不停的去寻找新客户,新资源去填补空缺。每年的艺博会上都能看到有很多新面孔参展,在缺乏足够吸引力和专业评估体系下的亮相,相反会让很多成熟型的画廊感到不安全和甚至质疑展会的专业性。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一种怪现象,专业的不来电,新来的唱不了戏,你还指望看戏的人来捧场?因此,免票之举其实有试水之意,与其抬高身份还不如让更多的人来接触艺术认识艺术,这是其本意。因为要别人花30元一张,50元一张的门票来看展览,至少你得让人感觉能值回票价的作品和规模吧?举个不太恰当的比较,你愿意花50块门票在上海看国际艺术展还是国际车展?我想答案不言自明。老百姓觉得不值得,专业人士又觉得不够面子,爹妈不疼姥姥不爱让国内艺博会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而国内艺术品市场消费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很多买家和收藏者并不习惯于从画廊、展会当中买画,喜欢直接向艺术家手中要画和在拍场中购买,感觉这样更保险更安心。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笑话,画家手中的价格永远比市场价高,拍卖公司的拍品永远不保真。这让很多画廊主感到很“受伤”,也无可奈何,显然艺术消费行为还未成熟。我们的买家离真正的收藏家的距离还很远,显得不够“开化”,作为艺术消费市场中重要的一级被冷落,基于画廊的艺博会焉能兴旺?其实购票也好免票也罢,关键还是在于观众是否喜欢艺术,是否对艺术有爱。没有市场,你再免费也没人来;要是喜欢,买票观展照样趋之若鹜。
艺博会所具有的基本属性就是以促成交易和达成媒介展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之所,当然免票和售票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表着展会的一种级别或者说是一种门槛,笔者倒认为在整个艺术一级市场消费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当越来越多的买家和藏家被香港、新加坡、迪拜等艺博会所吸引的时候,展会面临着诸多变局,洗牌和布局重组再所难免,连香港国际艺术展都被巴塞尔给收购一样,如同拍卖行业,未来的市场会更趋向于寡头,趋向于整合。任何脱离本地消费市场的艺博会就好比没有桩基的大厦,艺博会需要与画廊、机构、媒体、基金、政府等共同努力,做大蛋糕,促进艺术生态的繁荣,针对艺术市场进行理论梳理和市场培育,实现利益共享。也许这比大家都单打独斗来的省力的多也更具效率,这不仅仅是一张门票的问题,而是一个市场信心的问题。
相关文章
- “道法自然”江西·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展开幕2017-07-12
- 什么决定了艺术品的市场价格2017-06-21
- 书画为何成为大型传销工具2015-05-06
- 快递玉石雕刻碎了:两千元损失谁来担2014-12-05
- 绝当品特卖名表玉石受热捧2014-12-05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