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艺术天地 > 艺术市场 >

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经济活力取决于思想解放
2014-06-03 14:59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第一财经日报

 端午节看了本闲书,《一槌定音:我与嘉德二十年》。作者是“92派”企业家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东升。1992年“小平南巡”激发了一大批机关干部的创业热情,《有限责任公司规范意见》和《股份有限公司规范意见》两个文件的颁布又使他们看到了通过股份制开办新事业、实现大理想的可能性。陈东升就是其中之一。文物艺术品拍卖这个市场,嘉德是昨天的拓荒者,也是今天的风向标。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艺术品拍卖是全新的事物,批准成立拍卖公司则是一次政策实验。陈东升作为优秀青年干部下海做拍卖,股东都是国字头企业或金融机构,所以得到主管部门领导的支持。他回忆,如果是一个从南方来的私人老板做这个,恐怕很难得到同样的信任。尽管如此,破冰前行也费了很大周折。当年拍卖公司和旧有的文物商店体制间的斗争非常激烈,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说:“简直是挖了他们的祖坟了,独断专营,吃大锅饭的祖坟挖掉了。”

  陈东升在书中说,建国后国家规定文物要专营,就是完全由国家垄断,在管理体制上高度集中,由国家直接管理,只有文物部门直属的文物商店可以出售文物,就是只允许国家出售文物,不允许民间或私人经营文物。文物商店是唯一合法的文物经营单位,他们低价从民间收集文物,好的上交调拨给博物馆,一般的在店里卖掉。国家出售文物的目的是出口创汇,所以出售对象只是针对外国和在国内的外国人。全国文物行业一直很萧条,90年代初,文物业呈现出的完全是一派找不到方向、没有发展前途的衰败景象。

  20多年过去,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发展成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再没有人担心“衰败问题”。1996年拍卖法颁布,一个单位只要有100万元注册资金和五名懂业务的职工,就可以申请成立拍卖文物公司,从此彻底掀翻了文物部门的垄断,也把市场带入了持续的蓬勃发展期。

  也是这些市场化的、新体制下的拍卖公司,和政府一起探索出中国文物艺术品的拍卖制度、文物复出境制度、文物艺术品国家优先购买制度等,奠定了市场发展的制度基础。

  现实给予人的往往超乎人的想象。只要有思想的解放,就不愁经济的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