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大学找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以下简称“赛克勒博物馆”)并不容易,它掩藏在靠近北大西门的一处古典庭院内,绕过葱郁的小树林,走到近前才能看见门楣上的馆名。除了博物馆隶属的考古文博学院的师生,校内其他人很少光顾这个僻静的角落,而外校学生只知北大图书馆,游客则直奔未名湖,赛克勒博物馆颇显落寞。
如果说赛克勒尚能借着名校光环吸引参观者,那么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就更沉寂了。这个每周只开放两天半的博物馆成立于1999年,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收藏有各民族服饰一万余件,但除了学生和专业人士,没有太多人走进这灯光昏暗的展厅。
大学博物馆,明明有着不亚于公办博物馆的专业性和民办博物馆的灵活性,却一直籍籍无名、门庭冷落。赛克勒博物馆副馆长、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博物馆学教授宋向光说:“我赞成美国人说的一句话:一个伟大的大学要有一个伟大的博物馆。大学博物馆的发展,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
大学里藏着200多家博物馆,藏品多为“一手货”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一个数据,在省级文物部门注册的大学博物馆有160多家,而实际数量则在200家以上,“规模不小,数量不少,很有潜力”。
北京大学在中国最早建立考古学科,曾有前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著名学者胡适等历任考古学研究室(记者注:今考古文博学院前身)主任。别家博物馆的藏品大部分是购买或受捐的,而始建于1986年的赛克勒博物馆,很多是自己“挖”的。一具金牛山人骨化石,就是1984年,考古系教授吕遵谔带着学生花了一个多月发掘的。
从1990年开始每年评选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北大考古队3年就占了7个。这些考古发现的文物大部分交给国家或留在当地,极少部分被带回学校。再加上老北大、燕京大学的旧藏,多年积累,构成了现在13000件(组)藏品中的主力。宋向光说:“如今文物管理越来越严格。文物法规定,实物资料要留在当地,只给大学一些教学标本。现在我们主要靠捐赠,每年能多几十件藏品。”
宋向光认为,大学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专业性,依托本校学科,对特定门类的知识作系统展示。
北京服装学院的民族服饰博物馆就是这样的典型。它的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不到国家博物馆的1/32,却收藏了汉族的六色缎百衲衣、彝族的贴补绣女衣裤、赫哲族的鱼皮衣、瑶族的狗尾衫等各种濒临失传的传统服饰。馆长贺阳告诉记者:“刚开始,很多藏品都是师生自己下乡,挨家挨户走访买来的‘一手货’;后来纺织服饰品收藏渐热,下乡征集越来越难,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收购,价格也越来越贵。”
相关文章
- “道法自然”江西·景德镇中青年陶瓷艺术展开幕2017-07-12
- 什么决定了艺术品的市场价格2017-06-21
- 书画为何成为大型传销工具2015-05-06
- 快递玉石雕刻碎了:两千元损失谁来担2014-12-05
- 绝当品特卖名表玉石受热捧2014-12-05
-
黄文泉 诗意的行走
以文泉于楷书勤苦之根基,其行草研习可谓平川走马,纵
-
张华 谦和悟道 执着追求
张华的篆书与篆刻都是小写意风格,他准确地把握每个字
-
刘子安 又于淳醨见古今
书学通心学,阳明讲“心即是理”,伯安又言“心外无物
-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