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位置:书法艺术网首页 > 艺术天地 > 艺术家 >

眼与心:我的观察与内省
2014-07-04 11:33 来源:艺术家提供 作者:邱才桢

 

 与其他视觉艺术一样,中国书画,也是眼、心、手相互配合的艺术。而眼力的高下,在其中占据首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位置。无论对于书画鉴赏者,还是书画实践者,首先得是训练有素的观察者。一个有创造力的书法家,卓越的鉴别能力,至少与丰富的艺术感觉同等重要,甚或过之。
 

  因为专业的原因,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观察者。后来我发现,我的观察习惯,其实由来已久。
 

  童年时期,我独处的时候居多。独处的时候,我开始注意周围的世界,看看蚁窝、雀巢,池塘里跳跃的青蛙,以及空中飞舞的蜻蜓。我也曾对着不知从哪翻出的《绘图群芳谱》以及《中药图谱》,比划着寻找各类花卉中药。每有所得,辄欣然忘食。
 

  我后来对法布尔《昆虫记》和梭罗《瓦尔登湖》的热爱,大概也来源于此。
 

  有一个“纪昌学射”的故事,令我记忆犹新。纪昌跟卫飞学射箭,卫飞并不急于教他射箭技巧,而是先让他观察要射的对象。他把一虱子吊在墙上,盯而看之,直看到虱子“大如车轮”,而后以箭射之,正中腹心。
 

  如此看来,专注持久的观察何等重要。漫不经心、浮光掠影的观察只能导致视而不见、熟视无睹。所谓“目击而道存”,基本上是想象力丰富的神话。对于书法作品,专注的观察者总能从笔触、墨色、材质中发现微妙的、粗心者习焉不察的信息,以及使自己长时间沉浸到作品所呈现的氛围中,进而还原作者当时的书写状态。
 

  我曾经做过一些类似这样的工作:把王羲之的《初月帖》放大若干倍,挂在墙上,朝夕相对。直看到每一处线条的起伏、转折都纤毫毕现,甚至闭目时,脑海中仍清晰如睹。甚至能感受到线条婉转起伏,流动奔涌之状。真感叹姜夔所说的“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所言不虚。
 

  关于“纪昌学射”后续故事是,卫飞教他射大雁之技,也不直接让他射,而是先让他听听大雁的声音。纪昌困惑之际,卫飞在弓弦上随手一弹,并不看雁,而大雁应声落地。纪昌惊问其故,卫飞说,这是负伤之雁,所谓惊弓之鸟者也。所以,不用施射,弓弦之音足矣,是为“不射之射”。
 

  “不射之射”不管如何高妙,还是基于细致的观察。不仅是用眼,更重要的是用心。“不射之射”,其实也是射手对大雁感同身受的结果。
 

  在侯孝贤和北野武的电影里,时常有凝视的长镜头,不动声色地呈现一个人独处时的观察。而其中山川风物、人物情状,居然与故乡临川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我甚至能感觉得到其中人物的呼吸,以及微风拂起气流的声音。我屏息捕捉每一个画面,如同时光倒流,心中波澜起伏。所以,对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中琐碎细腻内心生活的描绘,我也常有“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
 

  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有过长时间沉浸在对一件事物的观察和感受的经验。有一段时间里,我沉浸在明清之际黄山画作阅读之中。我熟悉其中每一件黄山画作,习谙画作中黄山的每一处峰峦、沟壑,以及笔触的起伏、色调的变换。我有时感觉自己就是画家弘仁、石涛本人,画中的每一笔触好像就是自己刚刚完成。后来我登上黄山,眼前所见的天都、莲花诸峰突然之间全部以弘仁、石涛的笔法、皴法出现。我沉浸在这种幻觉所带来的奇妙体验之中,同时也时时提醒自己幻觉与真景之别,进而分析其得失之由。显然,前者类似艺术家的感觉,而后者,属于史论的分析理性。
 

  “设身处地”和“置之度外”是主客体贴近和分离的极端例子。对于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通感,与《西厢记》里张生“玉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困惑,常常徘徊于我的意识之中。更多的时候,我如张生一样,在激动之余,切换到对自己激动的怀疑之中:是花动还是心动呢?
 

  对于“未语泪先流”式的激动,我是常常困惑的。未经任何铺垫的激动,其质量令人怀疑。而对于“目击而道存”式的领悟,“心向往之,而不能至”。我经常在观察、激动、反思和再观察之间逡巡,就如同把烙铁烧红、锤打,继而放进冷水之中,如此循环往复。后者,是一个合格的铁匠应做的工作。我欣赏这样的工作。
 

  对于有着文学和书法经验的人来说,感觉、情感和想象都是题中之义。而我,更愿意锤炼自己观察、分析、思考的细致和深入程度,使上述种种具备合情合理的起点。就如同飞机起飞,需要坚实平整的跑道。基于此,我认为自己是个合格的唯物主义者。
 

  作为深入的观察者,除了明察秋毫之“察”,
 

  也需要静观八荒之“观”。面对一件作品,有时我把自己当作一无所知,所见皆前所未有之景;有时我绞尽脑汁,搜寻与记忆储存中相似之物。这是“纯真之眼”与“历练之眼”的区别。


  也许因为书法与书画鉴定专业不同之故,我经常在观察、体验与分析中游走。我相信感觉,更相信自己的眼睛,以及分析和思考的力量。因此,我请朋友刻了两枚印章:“鉴微阁”与“观我堂”,作为斋号,以为自勉。
 

  小川绅介是日本著名纪录片大师,他为了拍摄水稻生长的片子,带领他的摄制组,像真正的农夫一样,经历水稻从育秧、栽种到收割的全部过程,细致地观察水、风和土壤的变化,倾听并纪录水稻灌浆、抽叶的声音,为时五年。这是个关于专注者的故事,也是关于观察者、倾听者和感受者的故事。
 

  这故事让我深受震动。

 

责任编辑:admin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艺术网的价值判断。
评价:
表情:
所有言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书法艺术网保持中立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陈鹏酒后戏作《将进酒》(上)
10月13日夜,老鹏做客择一堂,酒后戏作草书《将进酒》8条屏,有幸得孙辉兄拉纸,王伟平兄、杨圣山兄拍摄。...[查看全文]

最新跟帖 最新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