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宗其香诞辰百年: 中国水墨荡漾西方光影

2017-07-14 10:04:49 来源:中国文化报 点击:

 

1970年代,宗其香在漓江上写生

         “总有些艺术家,曾以一腔热血投入艺术,以赤子之眼观看世间,他们通过笔墨与色彩留下巨大的精神财富,却被历史过早的淡忘;他们虽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史上的失踪者’,但却在后世未能得到充分的发现与研究。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宗其香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于洋说,作为央美百年历程的同龄人,宗其香的人格与艺术影响了诸多美院学子,也融入央美精神的文脉传承之中。6月27日,“共美其香:宗其香百年诞辰纪念展”在中央美院美术馆开幕,“民生关切,家国情怀”“夜映生辉,墨色之光”“风土南国,晚来异彩”3个单元,呈现了宗其香各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及水彩、速写、木刻、生平文献等130余件,完整梳理了他的艺术探索之路,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体系。

南国秋香宗其香1984年67.7X76.5cm纸本设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2017年宗其香先生家属捐赠

          专攻夜景,

          为山水画发展拓出新境

          宗其香(1917—1999)是20世纪中国画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人物、山水画,尤长夜景,是我国最早用西方绘画改造中国山水画而取得重要成就的艺术家。

          宗其香自幼家贫,但酷爱涂鸦。他1939年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并师从徐悲鸿,随后开始了中西美术融合之路,历任国立北平艺专讲师、中央美术学院水彩教研室主任、中国画系山水科主任,与叶浅予、蒋兆和、李斛、郭味蕖等共同组成了央美中国画现代体系的攻关团队。宗其香艺术中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责任感,源自于他对世间疾苦的深刻关切,早年艰苦的成长环境使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创作的《秋风里》《朱门之外》等一系列作品,即反映了劳苦大众的现实,充满了悲凉与苦涩的味道。同时,“艰苦万状的嘉陵江纤夫”也曾是他反复研究和创作的课题,这不仅是他在重庆生活所感受到的现实景象,也是他同情和关切劳动者的情感表达。宗其香还有过几次军旅生活经历。1945年,他进入昆明美国盟军总部工作,由他绘制的抗日宣传画被大量印刷,经陈纳德部队的飞机一批批空投至日军阵地,以瓦解分化日军斗志。1949年,宗其香任第三野战军美术教官,为部队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

良凤江 宗其香 1980 137 X437cm 纸本设色

            宗其香一生坚持探索中西艺术的融合,以水墨与色彩表现渔火摇曳的川江夜景是他艺术风格成熟的标识。“1939年,22岁的宗其香流亡求学到重庆,考入中央大学艺术系。情感的挫折与孤独穷困,使他常常于暮色之中徘徊在嘉陵江畔。面对迷茫幽深的山城与呜咽流淌的江水,他触景生情创作了嘉陵江夜景水彩画。在将夜景水彩画随信寄给徐悲鸿后,他得到了徐先生的赏识和建议:‘古人画夜景只是象征性的,其实并无光的感受,如《春夜宴桃李园图》等。你是否试以中国画笔墨融化写生,把灯光的美也画出来?’由此,在夜景中探寻墨色的丰富变化,捕捉与表现黑暗中光亮的不同层次与色阶,使宗其香找到了艺术创作的突破口。”于洋介绍,宗其香1942年在重庆举办“重庆夜景”山水画展时,徐悲鸿亲自主持开幕式并著文道:“宗其香用贵州土纸、用中国画笔墨作重庆夜景灯光明灭、楼阁参差、山势崎岖与街头杂景,皆出以极简单之笔墨。昔之言笔墨者,多言之无物,今宗君之笔墨管含无数物象光景,突破古人的表现方法,此为中国画的一大创举,应大书特书者也!”6年后,宗其香又在北平办展,再度引发画坛侧目。

           新中国成立后,宗其香继续对夜景画进行探索和研究。他踏遍祖国的山川江河,先后以三峡夜景、黄浦江夜景、广西夜景、漓江夜景、武汉夜景等为题材进行了创作。“在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图谱上,宗其香先生补传统之未足,取夜景为专攻,为山水画的发展拓出了一方新境。”范迪安说。

猛卯村舍宗其香1959年46X68cm纸本设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2017年宗其香先生家属捐赠

          不囿成法,

           画家要有多种才能

           在徐悲鸿的眼中,“以中国笔墨用西洋画法写生,宗其香、李斛是两个成功的典型”。除钻研夜景外,宗其香对少数民族题材也进行了具有现代性的探索。上世纪60年代后,他开始到各地写生,从北京出发到广西,经湛江、融水、柳州、桂林到南宁,再由昆明、大理、丽江、中甸到西双版纳,一路创作了大量以少数民族地区风土人情为题材的作品,画中充满了热烈浓郁的生活气息。80年代后,他的画面构成和布局更为大胆,注重色彩与物象的结合,与他前期的作品大大拉开了距离。

荷塘白鹭宗其香1953年68.5x136cm纸本设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2017年宗其香先生家属捐赠

            宗其香在教学中也重激发创新,使很多学生投入具有创新意识的实践,不拘于传统表达而将更多可能性付诸传统笔墨之中,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画人才。“宗其香的艺术探索,是与其学院教育思想紧密相连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强调艺术、生活、创作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和速写、白描、临摹、默写‘四写’的能力训练方法,从静物写生到户外写生,宗其香的教学十分注重细节,不囿成法,从构图取景到现场指导无不躬亲而为。”于洋说,作为师者,宗其香温和亲切,严谨博学,学生对他的印象和评价是“言语不多、刚直不阿、学识渊博、谦和专注、兴趣广泛、潇洒浪漫、风趣幽默,既有艺术家的儒雅风范,又不失和蔼可亲。”

            宗其香要求学生,“画画要事先想好主题,表现什么、什么最打动你,首先打动自己,你画出来才能打动别人,画画的人要具有演员、导演、舞台装置的才能”。已70多岁的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教授贾又福,至今仍记得与恩师学艺的点点滴滴。“宗先生曾多次对我有过极其严厉的批评,他在给我上创作课时,指着我说:‘贾又福你就知道死用功,对大自然的丰富多彩麻木不仁,扎一锥子不流黄水,总是用别人的眼睛看世界,没有一点点个人的新鲜感受。’他用手指着窗外说,要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要用自己的脑袋思考,要有自己的认知。假如没有宗先生这样多次恨铁不成钢的教导,我今天可能还是一个懵懂的人,可能还一无所成。”贾又福说,正是因为有幸遇到了这样的恩师,至今仍不时自省,不断追求,不敢稍有松懈。

            展览开幕时,住院月余刚刚出院的郭怡孮“激动得整晚没睡着觉”。郭怡孮的父亲郭味蕖和宗其香同是徐悲鸿推荐的教师,由于这层关系,他对宗其香有着极其亲切的感觉。“有一次宗先生到桂林的一个溶洞写生,我看到他抱着钟乳石一下子就要掉眼泪的感觉。那天他们去了三个人一辆车,后来由于溶洞内涨水了出不来,宗先生抱着钟乳石呆了一夜。等他们第二天早上出来时,汽车零件都被村民拆光了。”在郭怡孮看来,老一辈艺术家对待生活、对待艺术的态度是今天的艺术家们应该着重学习和吸收的精髓。

临德国铜版画宗其香1942年60x105cm纸本设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2017年宗其香先生家属捐赠

          重新品读,

          研究梳理还远远不够

          黄苗子曾说,宗其香是被遗忘了的艺术名家。其实在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很多艺术家都被历史冲刷得名声淡然了,可是当我们重新梳理就会发现他们原来是极其珍贵的宝石。宗其香虽然属于徐悲鸿学派的组成部分,但他有自己的特殊贡献,他通过笔墨与色彩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宗先生强调优秀的艺术作品应体现渊博的学识,蕴含深厚的民族精神。他的创作不仅刻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也展现着他个人的画学思考。重新品读和分析这些作品,是为了探讨中国画今后怎么走、怎么走得更健康、怎么开拓新的艺术面貌,这有助于我们对中国画的发展方向、道路、命题做新的思考。”中央美院教授李树生说。“宗其香先生还是记录生活的高手。记录生活应该是我们传统绘画里很重要的内容,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却把这项内容忽略了,所以中国画才会逐渐发展得程式化、漫画化。”中央美院教授傅以新说。

榕湖夜 宗其香 1994 45 X 68cm 纸本设色

          “举办宗其香百年诞辰纪念展,不仅是为了使今人学习宗其香先生锲而不舍、勤勉从艺的精神,更是要让这种革新意识与探索经验成为当下中国画教学与创作的启示。宗其香先生性情温厚,不求闻达,但平生视艺术为生命,近自然以怡养胸襟,于创造中寄注雄心,并以奉献社会为己任,这种德艺并馨的品格正是中央美院前辈名师的风范所在。”范迪安说,中国美术史对于宗其香夜景山水的生成、发生、演变以及艺术语言、绘画技巧、美学追求所做的研究还远远不足,仍需进一步梳理、策划和展现。

         本次展览得到了宗其香家属的大力支持,他们将一大批具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作品和文献捐献给中央美院美术馆永久收藏,涉及宗其香创作的各个重要方面,包括中国画、水彩、版画、速写等,体现了宗其香极高的艺术造诣和成就。其中,宗其香早期木刻集和大学期间速写本、淮海战役战地速写本,尤其是徐悲鸿为宗其香所作的题词书法作品,也为中国近代美术史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珍贵文献。同时,宗其香家属还为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捐资100万元设立研究生奖学金,以激励他们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的探索精神。

          本次展览入选文化部“2017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同时也是中央美术学院“百年辉煌”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维码